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是“诗圣”杜甫名作《兵车行》中的开头几句。单单从这几句就可以看出,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并非什么太平盛世,而是充满了战乱与离苦。若是再联系他的大致生平来看,世间享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其一生尽是难以言说的坎坷。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其祖上曾做过太守、刺史、县令等官职。祖父为武则天时的一位有名的诗人。父亲虽也曾为官,但终生也是郁郁不得志。杜甫生于七一二年。在他尚未成年时,母亲就撒手人寰,所以他被寄养于洛阳的二姑家。年少时虽然体弱多病,但喜好读书,涉猎甚广。可以说他二十岁前的人生中张扬着豪迈与狂傲。此后他开始漫游各地,这扩展了他的眼界与胸襟。七三五年即开元二十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后赴长安应试。但不幸未中,遂又东游齐赵,行踪放荡。
三十一岁时,杜甫终于结束了自己浪迹天涯的生活而回到洛阳。在洛阳和偃师间的首阳山下修筑了几间窑洞居住,生活寂寞困苦。在天宝年初,他与和自己相差十来岁的诗人李白在洛阳见面,两人相互倾慕,成为知心好友。天宝五年,杜甫到长安赴试。此时的李白准备浪迹天涯,而当时朝廷为李林甫执政,有用的文人才干皆难有机会报效国家。为此,杜甫感到无限愤懑。此后,虽然经过多次以诗文进谏,也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终究还是难展抱负。特别是九年后,他赶赴奉先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蒲城看望家室的路途中,眼中所见尽是百姓的饥寒凄惨。面对人生的困苦与辛酸,以及世道的冷清与难言,他写下了“咏怀”的千古名篇。等他后来回到长安不久,安禄山即骑兵造反。自此他便携带家眷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
待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并与王维等酬唱交游。不久又因他人连累而被赶出长安,出任华州。而为世传唱的“三吏”就是在他这段时期创作的。
公元七六零年,杜甫王成都花溪,在朋友帮助下修筑草堂,暂居此地,是年他五十岁整。在此处,他得到了好友们物质与精神的多多助益。但人生几多变故,他后来也在友人举荐下出任官职,但最终还是出蜀游历遣怀。在途中不想疾病缠身,但也促成了他创作的丰收。后陕豫内乱,意欲北归的计划只能作罢。于是,只得漂泊于江湘。最终不想,竟然病逝于漂泊的客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