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8日揭晓,获奖者为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斯维拉娜个人简历
另类文学获悉,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出版。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为其授奖时曾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国外预测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美国人会不明白为什么有她,但她近年来在欧洲获得的关注表明,她是值得诺奖评委会认真考虑的。
有文学评论家表示,如果2013年学院要选择一名女性作家,那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谢维奇(SvetlanaAlexievich)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将会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作品曾多次获奖 “纪实性”为最大特点
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擅长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在她的作品中,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其作品曾多次获奖。
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到,目前,她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等,广受欢迎。据称,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真实性,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她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她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从文学性的角度解读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原因。在他看来,目前整个世界文学的潮流便是倡导“非虚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恰恰迎合了这一潮流。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都涉及历史上的重大命题,比如二次世界大战等等,也都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贴合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口味。”张建华称。
争议:获奖或因其背后的政治背景
“多样性”已经成为如今瑞典学院的评委在选择获奖者时不成文的公认标准了,而这届的获奖者最大的亮点,不仅在于她是一名女性以及她来自前苏东国家,更在于诺奖把桂冠颁给了一位进行非虚构作品创作的作家。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此殊荣。
但是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的非虚构作品是否达到了上述这样的高度?文学评论家陆建德认为这有待时间检验,“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个写非虚构作品的记者,我觉得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难道说以后写新闻的记者都有机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了吗?这种争议性太大。”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和她是白俄罗斯作家的身份有密切关系,“通常诺奖评委目光如果转向俄语系作家,就会特别关注这个人和当时政府的关系。只要说到东欧、俄罗斯或者白俄罗斯,背后有隐隐不能言的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伴随着或许又将到来的新一轮诺奖文学阅读潮,陆建德希望中国读者在好好读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后,再去评判她是否是一个能匹配诺奖的作家,而非只是被作品主题的宏大性所迷惑。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优府网】官方微信(微信搜索“优府网”或“uninf-media”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