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中国人比三十年前更丑陋了吗?国民人格集体性崩塌

近日,文化学者朱大可在某门户网站发表《30年后,“丑陋的中国人”更加丑陋》一文,文章认为国人人格的集体性崩溃已经势不可挡,更可悲的是,国民还没意识到自己有人格障碍。另类文学了解到,朱大可认为宗教与美育是改造国民性的良药,然而引导者自身现在也出了问题,现实令人悲哀。但在笔者看来,朱…

近日,文化学者朱大可在某门户网站发表《30年后,“丑陋的中国人”更加丑陋》一文,文章认为国人人格的集体性崩溃已经势不可挡,更可悲的是,国民还没意识到自己有人格障碍。另类文学了解到,朱大可认为宗教与美育是改造国民性的良药,然而引导者自身现在也出了问题,现实令人悲哀。但在笔者看来,朱大可除了历史引用出错外,所谓的改造良药也根本是开错了药方,并不能推导出中国人比三十年前更丑陋的结论。


中国人比三十年前更丑陋了吗


鲁迅不是首次谈论国民丑陋性的人

朱大可在文章中说“首次谈论国民丑陋性的著名人物是鲁迅”,然而这句言之凿凿的结论却根本错误,在鲁迅之前,梁启超早已提出国民性论题。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称中国人有奴性、为我、好伪、怯懦等缺陷,1902年到1906年期间,梁启超编撰了《新民说》,站在救亡图存的角度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

实际上,梁启超也并非最早指出中国国民性丑陋的人,在国民性一论上,梁启超颇受严复影响。据中国文学史获悉,1895年,严复在《原强》一文中介绍了社会有机体的学说,后来他又翻译斯宾塞《群学肆言》,严复将社会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与生物体相似,其特质特征取决于组成它的细胞,因此,一国一群的面貌特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状况。

严复说,“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他认为西方所以富强,是由于这三点都优,中国所以贫弱,则是因为中国“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也就说中国国民本身有问题,所以屡战屡败。梁启超受此影响,进一步论述了国民性问题,提出“新民说”,其后鲁迅、毛泽东、柏杨等人对国民性的论述或者改造,只不过是这种论调的余响。因此,称鲁迅首次谈论国民性丑陋本身就不对。

国民人格集体性崩塌是无稽之谈

严复梁启超等人对国民性的追问,是救亡图存背景下的应激反应,落后挨打,时人不免追问:为什么?从器物层面到制度文化,再到国民人格,这是历史的内在演变逻辑,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有其合理性,然而今天看来,严复颇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其对国民性的挖掘和反思走上了歧路。

中国人固然有诸多问题,但这并非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彼时的中国民众根本不可能决定国家事务,国家属于一家一姓,民众显然不能为国家的衰败负责,认为国民不爱国,愚昧,懦弱,只不过描述了现象而非本质,有避重就轻之嫌,这样的反思在当时尚可取,今天还一味坚持,显然是号错了脉,开错了药方。

朱大可在文章中说“30年以来,国民人格的集体性崩塌,已经势不可挡”,按朱大可的意思,中国国民人格的集体性崩塌近30年以来崩溃最大,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但道德问题真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吗?

按照朱大可的意思,国民人格丑陋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姑且不谈论“文革”时期的夫妻反目,儿子举报父亲,走后门等诸多丑陋现象,就历史上的人格情形而言,也谈不上滑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人格,可以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记述中窥见一二:中国民众“他们保持了半罐子水通常有的自大、自负和自傲”,“在跟外国人交谈中他们毫无羞惭和自卑,反显得满不在乎,好像他们自己是优胜者”(见《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第6页);达官贵人则“任意在室内吐痰,用手指擤鼻涕,拿衣袖或任何身边的东西擦手”。约翰·巴罗对清代中国民族的总结是“自大和自卑,假正经和真肤浅,彬彬有礼和粗鄙下流的奇异结合”。

如果说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人格描述,不免偏见,那中国人自己的记载则更能说明问题。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自己买到假货的遭遇:买到过泥拓的假墨,泥做的外表涂了羊脂的假蜡烛,还有泥做的假烤鸭;他的仆人赵平曾以两千钱买了一双皮靴,结果下雨天就烂了,原来是用纸做的。可见,不诚信在清代已经很严重,并非新近才出现。

至于朱大可所举的19人见死不救的“小悦悦事件”,也不是“集体性人格障碍”的例证。中国人的冷漠并非“小悦悦事件”才形成,约翰·巴罗观察清代中国人时指出“天性安静、顺从、胆小,但社会状况和实施的法律,把他们变得冷漠、无情,甚至残忍”,所谓的冷漠,并非天性如此,而社会是环境和法律规定使然,“小悦悦事件”前有彭宇案,这个案件的恶劣影响延续至今,每个人都怕“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的指责;再则,当时情况不明,没有专业知识贸然去救,二次伤害可能更大,何况这个事件疑点颇多,比如视频被刻意剪辑、调亮,再经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放大,成为影响力很大的案件,给人一种社会道德急剧滑坡的印象。

社交媒体兴盛的大环境下,一些个别事件往往会被放大,这就是社会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的妙诀所在,但这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在此不做过多论述。但以个别事例就认为中国人道德滑坡是站不住脚的,没有统计和调查,就说会导致什么后果,显然不合理。

朱大可文前文说SARS病患者仅占总人口的1/270,000,后面接着说“在14亿中国人中,只要27人中出现一位人格/伦理障碍者,就足以描绘整个民族国家的不良图像”,前后毫无逻辑,推论非常奇怪。

精英人格丑陋比民众道德缺陷更可怕

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构成,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毕竟有限,若将一些个别事例放大,以此证明中国人人格面临集体性崩塌,是站不住脚的。类似小悦悦这类事件,也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尽管出现一例就令人悲伤,但我们也大不可就此惊呼中国的道德完蛋了。实际上,当下普通中国民众的道德水准,相比于历史水准而言,已有很大提升。

相较普通人的道德问题而言,部分精英群体的道德崩塌才是可怕的,精英相对一般民众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示范作用突出,他们若出现道德崩塌,势必导致社会整体风气变差。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部分精英群体道德水平出现大幅度下滑,他们才是社会的负能量。这些问题精英包括学术抄袭的学者,贪污腐化的官员,吸毒出轨的演艺明星,偷税漏税不择手段的商人。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人通过自我努力走向了成功,变身社会精英,然而部分精英群体由于“文革”的负面影响,成功后逐渐人格崩塌,比如刚刚被处理的郭姓、徐姓等一大批贪污蛀虫,又比如到处骗吃骗喝,一言不合就雇凶杀人的大师王林,他们才是导致社会溃败的关键原因。

这批人身上有着相似特点:坚信实用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知识的渴求不是学习的第一目的,混个文凭或学历作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才是目标;言行不一,抵赖撒谎。这些人与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影响了一批人,使社会风气日益变差。

更为可悲的是,这些人都拥有大量拥趸,粉丝众多,他们的撒谎抵赖与蛮不讲理,进一步导致社会风气恶化,如果要说道德滑坡,国民人格崩塌,那这些人才是崩塌的真正原因,而非普通民众。

民众要变好更多的是经济和法律制度问题

认为中国人人格丑陋,国民性有重大缺陷,继而提出对国民人格进行改造,并非新命题,从梁启超开始,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都对国民性提出了各种改造建议,政府也并非没有付诸行动,从近代历史看,无论是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还是“文革”的人格再造,都以失败告终,道德甚至出现大幅度下降(文革时期),改造国民性根本走错了路。

国民道德,抑或是国民人格,其形成的关键与经济因素有关,更与社会环境法律制度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连国民都不是,只能称为臣民,而臣民除了服从,没有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单纯指责中国人丑陋,于事无补。

笔者在本文多次引用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记载,因为在笔者看来,我们今天的许多讨论,尚不及当时英国人的观察,马戛尔尼当时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人格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中国,皇帝的利益始终是头等重要的事,违反他的指令,任何人的财产都是不安全的。”一切以权力为核心,一切为权力服务。谈道德与人格,对民众过于奢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中,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信条,在人们还在为吃饱穿暖挣扎的时候,谈礼节与荣辱显然不可行,当然,即便吃饱穿暖,也并非立即就知道礼节,还须辅以法律与制度,与马戛尔尼同行的约翰·巴罗其实已经指出了解决办法:“一个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可作为判断该国达到文明程度的标准。妇女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感情,对所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往往促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看到重视女性道德和才智的国家,必定有良好的法制保护全民的福利。”

在一个郜艳敏被拐卖后,还能得到部分媒体歌颂和民众感动的时代,直接指责国民人格崩溃,这绝对是缘木求鱼。

结语:

反思不等于自虐,反思国民人格问题,应该追寻国民人格形成的背后原因,提升国民道德水准,应该从经济与法律层面入手,而非寄希望于人格改造之类的乌托邦幻想。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优府网】官方微信(微信搜索“优府网”或“uninf-media”关注)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