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泰斗”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9岁是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人老师一直坚持工作不肯退休,童庆炳病逝莫言叹“突然”。
今天上午媒体获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于6月14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9岁。北师大文学院在童先生的家里设置了灵堂,告别仪式定于周四举行。童庆炳在文艺学领域是泰斗级人物,曾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的学生。
上午现场家中设灵堂学生排队悼念
据中国文学网获悉,今天上午11时10分,媒体来到北师大红3楼童庆炳先生的家中,屋内已经设置好了灵堂,桌上摆着蜡烛和他面带笑容的遗像。照片两侧的挽联上写着“慈颜已杳音容在,斯人虽去典范存”。
灵堂内的一书架上放满了童先生出版过的文集和用过的毛笔。在其家门口多名学生在等候着进场悼念童先生。
童先生的儿子告诉媒体,父亲是上周末出去玩的时候突然发病去世的,从发病到离开也就1个多小时。“我及时赶到现场也没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很遗憾。”童先生告诉媒体,父亲是一个很完美和要强的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学术上。他一直工作在前线不肯退休,目前还带着博士生,而且还有写小说的计划。
童先生说,“父亲2013年曾犯过一次心梗,当时他还说挺过这一次就能活到90多岁了。”回忆起父亲当时说的话,童先生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学生讲述老师还有几部著作要出版
据童先生的学生介绍,童庆炳之前患有心脏病,一年半以前做过两个支架,但最近一两年身体恢复很好。
上周末童先生去爬金山岭长城,下山时突然感觉不适,吃救心丸也不管事,打120抢救无效,于下午五时左右去世。
“童老师生前一直爱爬山,因为心脏的缘故好长时间没爬了,没想到这次爬山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学生小张哽咽着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童先生一直没有退休,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老师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好几部著作准备出版呢。”一学生回忆,童老师永远都是笑眯眯地面对大家,平时他还给学生做讲座,给院里的党员讲课等。
同事哀悼他的离世是莫大的损失
从相关中国文学史了解到,目前文坛最具实力的作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也都曾经是童庆炳的学生。
今天上午,媒体联系了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他告诉媒体,童庆炳是国际写作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他对该中心的成立以及运作还有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很关心,也做过很多具体的指导。
“对国际写作中心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他说,2007年到2008年童先生的胃部分做了切除,最近三四年出现过两次心梗,“身体比较虚弱,平时看他的气色也不太好。”
为了悼念童先生,今天中午,他专门从外地赶回北京。他同时表示,昨天晚上第一时间知道后就把此消息告知了莫言,打电话时莫言正在中日韩三国文学论坛的会上。
当张清华把这个消息告诉莫言时,莫言一时说不出话来,感到震惊和难过。“太突然了!”莫言说。
师生情余华:我对老师充满感激
记得毕业后有一次去看望童庆炳老师,坐在北师大他的家里,当时师母健在,高高兴兴地沏茶端水果。师母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童老师总是微笑的样子,师母说话声音高低起伏,童老师说话声音从来都是平静的。
那一次童老师讲起环境对人的影响。童老师说他上大学时是一个严谨的学生,他的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有些自由散漫,童老师看不惯,经常批评这个同学。大学毕业后,童老师留校任教,这个同学参军。很多年以后,童老师成为名教授,这个同学当上了军长,两人再聚时,这个同学变得很严谨,他看不惯童老师了,批评童老师自由散漫。童老师微笑着说了这个故事,不加任何评语。这就是童老师的风格。教书做学问时童老师字斟句酌,逻辑严密,观点清晰;生活中的童老师从不指指点点,只是平静地说出一件一件事情。
童老师治学五十余年,他的想法和观点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宽容和尊重不同的意见。1990年的时候,童老师读到我的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虚伪的作品》,他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赞扬了这篇文章,虽然他并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话,但是不妨碍他对这篇文章的喜爱。
童老师对待学生像父亲一样。前年我去看望他时,他提到一个还在监狱里的学生,说起曾经对这个学生说,你没有工作,我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养活你没有问题。结果这个学生非常生气地说,童老师你是在侮辱我,我写文章在香港、台湾发表,挣来的钱比你多。我在1993年辞去浙江的工作定居北京以后,童老师为我操心。当时程正民老师是北师大中文系主任,童老师和程老师做了学校方面的工作,想把我调入北师大中文系教书。后来是我自知教书不行,主动知难而退,辜负了童老师和程老师的美意。
作为童老师的学生,我深受其益,要说的话太多,两段小记在此表达我对童老师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