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手持的不是金箍棒,八戒手里拎的不是钉耙……在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庙。让人惊奇的是,寺院背后的绝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经摩崖造像。文学名著《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19年后出版,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晋城市学者裴池善认为,这些元代《西游记》人物石雕的出现,加之在当地与其相关的实物及民间传说等资料相佐证,晋城很有可能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发源地。
深山里发现元代石雕“西游记”
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古庙,庙名为大云院,创建于元代。
5月5日上午,媒体跟随退休老人赵海发登上紫金山,一座面阔三间的明清风格的大殿出现在眼前。坐东朝西的大殿为三圣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时期的石碑,最早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但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创建年代。
山崖石壁上,出现许多人工开凿的小方形石洞,赵海发说,这些都是寺院建筑所用的卯榫结构,可以看出,原来的大云院并非现在模样,当时规模应当不小,现存的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
顺南侧耳房的石阶绕到大殿背后,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凿,名为“老师洞”,深约2米,内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一旁。石碑为《重修老师洞记》,落款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从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禅师道逸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应为大云院的前身。金皇统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隐居。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禅师来此隐居。
“三藏取经”石刻,虽然分列“观音经变”之下的南北两侧,但整个石刻所呈现的内容却融为一体。南面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的官员、猴行者、白龙马;而北面则是双手合十的三藏法师、八戒和驮经马。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这座摩崖石刻创作于何时?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媒体看到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晋城多处地名与《西游记》有关
“大云院西游记石刻造像的发现,是首次在晋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写了唐僧取经的故事。”5月6日上午,晋城市考古专家、市遗址专题调查队队长裴池善告诉媒体:“由于其产生时间为元代,而《西游记》成书在明代,据此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应为西游记故事重要的发源地。”
裴池善觉得,这座摩崖石刻的发现说明,西游记故事当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后来被作者收录到一起创作小说《西游记》。
裴池善查阅资料得知,《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流传至今的最早版本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作者吴承恩逝世仅十多年,也是最接近于吴承恩原著的刻本。从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得知,《西游记》成书前,有关西游记的版本已经很多。“也就是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诗话、杂剧、评话等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后创作出来的。”裴池善说。
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在晋城的历史上,有一条明代以前就开通的“南阳丝绸古道”。在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至阳城县董封乡十几公里的古道中,群峰叠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纵横。从古到今,这里有关西游记人物的传说不绝于耳:土沃乡马后园村是弼马温养马之处;在马后园村旁有条东西流向的流沙河;流沙河的北岸有个村子叫高家庄,庄子的背后有个不足30户的高老庄;高家庄对面有个褚家庄,原名“猪家庄”;褚家庄旁有条“洞子沟”,沟内有“红孩儿洞”“蜘蛛洞”“牛魔王洞”“八戒洞”“狐仙洞”等九妖十八洞。
虽然西游记故事传说在国内流传盛广,但别的地方与其相关的实物并不多见,晋城境内的一些寺庙中却能发现相关的内容。
5月7日,媒体前往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这座神庙正殿廊檐上,西游记人物木雕赫然其上: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及白龙马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出现。虽然炎帝行宫创建年代不详,但庙内现存一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这从侧面说明,这组西游记人物木雕的创作时间,比小说《西游记》成书时间早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