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60岁敬一丹正式退休:迟钝也许成全了我

发布者:郭娜  (优府网  — 文化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据中国文学网了解,4月30日是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从5月1日起,敬一丹正式退休,离开了她工作了27年的中央电视台。敬一丹在4月27日度过了60岁生日,她的自传《我遇到你》将于5月11日在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的站台助阵下在北大首发。近日,敬一丹透露自己退休后的去向——与女儿一起参加…

中国文学网了解,4月30日是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从5月1日起,敬一丹正式退休,离开了她工作了27年的中央电视台。敬一丹在4月27日度过了60岁生日,她的自传《我遇到你》将于5月11日在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的站台助阵下在北大首发。近日,敬一丹透露自己退休后的去向——与女儿一起参加支教,成为一名志愿者。


60岁敬一丹正式退休:迟钝也许成全了我


对于敬一丹退休一事,央视主播李小萌在微博感慨道:“敬大姐今天退休了,以后少了办公室相遇时温馨的闲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到对得起良心,从不曾丢失正义感和使命感,待人接物从来低调谦和,把对电视的热情坚持到最后……值得我辈学习的太多,却不是每一条都学得来,当然,也羡慕她壮年期正赶上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

谈年龄:

迟钝,也许成全了我

敬一丹28岁读研究生,从研究生到教师,从教师到央视主持人,38岁创办《一丹话题》,40岁加盟《焦点访谈》。而当时《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周围一派青春。

敬一丹披露,自己对年龄感觉有点儿迟钝。“也许,别人看,40岁,当然就是中年嘛!而我是在报人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噢,是人到中年了。真够迟钝的!”但她又说,“我对年龄、性别的迟钝,也许成全了我。在生理年龄心理年龄都很年轻的同事中,我跟随着,也会被感染。”

她自曝走在大学校园里时,常有年轻同学找她合影。过去找她合影的同学常说“我妈妈特别喜欢你”,而现在找她合影的同学则表示“要把和敬一丹的合影送给奶奶”。敬一丹还对外界一度疯传的“富豪老公”作出回应,她透露老公对她“毫不关心”,她的工作经常加班和出差,老公很“无所谓”,甚至一次也没有动过气。

谈《焦点访谈》:

曾被指责没有锐气和锋芒

敬一丹1988年入职中央电视台,迄今已在央视工作了27年之久。她曾担任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指导。先后主持《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名牌栏目。

敬一丹披露,在《焦点访谈》锋芒毕露的年代,自己却不可救药地“温”了。制片人看了几个节目,摇头:“太没有锐气了,没有锋芒,缺少刚性。”每每看到自己的同事们做出酣畅淋漓的节目,每每看到这样的节目强有力地影响着社会,敬一丹总会由衷地喜欢,也由衷地感到自愧不如。

那个阶段,敬一丹重新衡量自己:“节目要求和我的能力、性格之间确实有冲突,但我也确实不愿意违背内心,不愿意心里纠结别扭。在选题上,我比较倾向于中性话题、现象分析,不太能胜任短兵相接的监督报道。好人犯错,我下不去手;真正的坏人,我也许斗不过他,当然我也没有怎么遇到过真正的坏人。在这个栏目里,我原本的弱点突出了。我有点迷惑,也试图改变,但还是没能改变。从网络文学了解到,后来《焦点访谈》实行了总主持人制,我们几个总主持人更多从事演播室的工作,我慢慢感觉对位了。演播室需要和现场拉开一定距离,需要沉淀下来思考,主持人的言论不仅仅是锐,更重要的是分寸和平衡。”

《焦点访谈》越火,敬一丹就越觉得,得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她说,舆论监督节目带来痛感,也许,锋芒毕露的人带来的是刺痛,而我带来的是隐痛。因此,“我不会在节目里做出欢呼状、拍案状,经常会沉淀一下再开口。“所幸的是,《焦点访谈》后来也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也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

谈记者生涯:

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

作为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敬一丹每年都会参加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

她认为,记者节是个自我提醒的日子,提醒自己:记住使命了吗?尽职尽责了吗?如何爱护职业声誉的?经常这样问自己,就会自省自重。一句话:当记者就要有记者的样儿。

在她看来,记者生活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2000年设立记者节时,我并没有料到媒体环境在十几年里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面对世事变幻,身处媒体变局,难免纠结不安。”但敬一丹始终欣赏这样的声音和观点,“有所不为,有所不畏,这就是新闻人。”“对公信力的敬畏,是记者应具备的态度。”“不管时代怎样变,世界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2014年的记者节,是敬一丹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记者节。换发记者证的时候,敬一丹犹豫了一下,还换吗?快退休了,将来也用不上了。但这个念头一闪就过去了,“我还是想要。没有记者证,似乎在职业生涯里就失去了一个念想。将来,我会为自己欣慰,因为,我是记者。”

谈同事:

白岩松是能看到远方的媒体人

在书中,敬一丹专门辟了一个章节“和谁一起,很重要”,谈她在央视的好友同事,比如“白岩松的新闻私塾”,“崔永元蛮拼的”,“小水已是老水”。而在“送别,难说再见”的章节中,敬一丹则回忆追思了已经逝世的同事,比如“陈虻,你的眼神”,“罗京,你的声音”等。

敬一丹用生动的笔触描写白岩松创办新闻私塾。“白岩松是最忙的主持人,他的节奏快得如一路小跑,不知他怎么挤出时间的,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每每看到白岩松的坚持,敬一丹总是暗自佩服又有些为他担心。边界、底线,探索、空间,这样一些词经常会困扰媒体人,而小白没有停止探寻,他做的很多事在新闻史上是有开创意义的。

在敬一丹看来,“岩松是能看到远方的媒体人,他拿着属于自己的棒进行新闻长跑;同时,他也为即将接棒的年轻人开拓着,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有更好的空间。”尽管白岩松自己常常说:“我不知道我能扛多久,电视还能在传播这个阵地上扛多久?”但敬一丹却相信,他是有长跑准备和长跑能力的,他似乎不用外在动力来驱动,内心力量足够强大。


(文化责编:郭娜 )
标签:中国文学网 网络文学 敬一丹 焦点访谈 白岩松 2015年05月03日 08:0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