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太原清代隆国寺仅剩石碑 老宅损坏严重

今年3月,太原杏花岭辖区内的敦化坊、长江、小枣沟和道场沟4个城中村开始整村拆除工作,涉及1022个院落、2726户住宅和13处公建,拆迁总面积52.85万平方米。据另类文学获悉,该区在继续推进剪子湾、耙儿沟、七府坟3个城中村安置房续建项目的同时,将同步启动敦化坊、长江、小枣沟、道场沟的安置房新建…

今年3月,太原杏花岭辖区内的敦化坊、长江、小枣沟和道场沟4个城中村开始整村拆除工作,涉及1022个院落、2726户住宅和13处公建,拆迁总面积52.85万平方米。据另类文学获悉,该区在继续推进剪子湾、耙儿沟、七府坟3个城中村安置房续建项目的同时,将同步启动敦化坊、长江、小枣沟、道场沟的安置房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一系列公用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把未来生活的蓝图展现在城中村居民们的眼前。


太原清代隆国寺仅剩石碑 老宅损坏严重


代表文物:隆国寺石碑

太原杏花岭,一个极富古典诗意的地名,事实上杏花岭也的确有历史有故事,青砖红瓦,深宅大院,在这里有着众多遗存,甚至有的老宅古物直到今天依旧接壤人烟,有居民生活于此。但古老的同义词,可能是残缺,在不少杏花岭城中村里,时光仿佛有些停滞,现代社会的气息似乎淡了点,高楼林立只是远处的风景。杏花岭区今年全力推进的城中村改造,将伴随着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社区服务等公用服务设施,以及水电气暖、道路、停车、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城中村转身成“城”的同时,一系列都市农业和城乡生态项目,将使广大农村更加秀丽迷人。

隆隆改造,土木初兴,城中村幸甚,那么杏花岭城中村有没什么文物呢?

敦化坊得名的典故

杏花岭区算是太原市的文物大区,督军府唱经楼皆名声在外,但该区有重要文物的城中村并不多,现在基本只能在敦化坊村找到一些,这是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向媒体介绍的情况。

敦化坊和杏花岭的名字,都有些古韵神迹的味道,听起来像是饱学大儒的雅兴之作。文学名著《中庸》里说“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有历史研究学者认为,明晋王朱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敦化坊。

专家说专家的,老百姓说老百姓的,媒体乘坐出租车时,司机师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他说是明朝王爷家属达官贵人的看墓人,都住现今敦化坊一带,当时为求个吉利,才取的这个名字。

各类说法比肩而立,还是史料来得正规。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记载,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敦化坊村。道光时张廷所撰《隆国寺碑》云:“敦化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於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

石碑倚古槐城中村传奇

上文提到的隆国寺,原位于敦化坊村,上世纪50年代修建山西机床厂宿舍时被拆除。由于历史原因,寺内文物纷纷流失,隆国寺便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名词,有名字留下来,没物什来佐证。隆国寺的尴尬,直到一块青石碑的出现,才算结局。

发现的石碑,其实并没有离开隆国寺的原址,一直丢弃在敦化坊村一个垃圾堆旁,几十年无人问津。2011年,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一位文物顾问在敦化坊村的一个垃圾堆内,发现一块清道光年间的石碑,碑文显示敦化坊村曾经有座古寺——隆国寺。区文物局立刻派人前往敦化坊村,将石碑带回。经过清理、拍照、拓片、校对等程序后,文物专家确认该石碑名为《重修敦化坊隆国寺碑记》,刻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

石碑为青石材质,高1.2米、宽0.7米,碑首为圆形,刻有篆书“重修隆国寺碑”,碑文均为楷书,共615字。石碑保存完好,碑文清晰,记录了清代道光元年(1765年)重修敦化坊村隆国寺的事迹。据碑文记载,隆国寺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修于清道光元年。碑文显示,隆国寺建有正殿1间、后殿5间、韦陀殿1间,钟鼓楼两座、东西配殿10间,寺院内保存有彩绘罗汉不计其数。

据专家考证,这块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研究太原佛教文化以及太原乡村发展,特别是东部城区敦化坊村的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在上报国家和省、市等文物部门后,清代石碑已被安置在敦化坊村内,与一棵明代古槐树一同保护起来。

媒体在敦化坊村现场采访时,看到这块石碑和明代古槐一起得到砌台围池的“待遇”,有一圈铁栅栏拱卫保护,石碑古槐在村中央地带,旁边的平房已经拆了不少,空旷少物的背景环境,更突显了石碑在敦化坊村的特殊地位。站在媒体观察的角度,石碑背后是一片拆迁瓦砾,再遥遥望去的远方是新建楼盘,石碑与楼盘,古昔和现代,恰恰好呈现在一个画面中,有趣中且带少许感慨。

近百年宅院有一间房塌了

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敦化坊村除了隆国寺石碑,还有些老宅大院,但可能已经损毁严重了。

离石碑古槐不到百步的巷子,媒体兜兜转转,想找到一点老宅大院的痕迹,赫然发现一座老宅,门头建筑完整得超乎想象,青砖墙上钉着彰显身份的牌子——太原市文物单位:敦化坊街4号民居。几乎和这块牌子同一水平线钉着另一块怪异的牌子——加工服装。

媒体在老宅门外注意到,老宅门头上雕刻的各式祥兽逼真传神,栩栩如生。门楣四周雕刻有鸳鸯荷花图,寓意和谐喜庆。住在宅子里的张女士说自己是宅院主家的儿媳,宅院主家姓贾,民国初修建的,距今九十多年,这么多年下来,宅院没有变卖过,主家一直没换,所以宅院的大致轮廓能较好地保存下来。

走进老宅看到的情景,明显没有外面的光泽,东、南、北屋的门框被烟火熏黑,老宅里大院子变成了杂物堆放处,一堆堆生活杂物搁放在一起,能走动的空间剩不下多少,老宅的“部件”损毁严重,西屋基本塌了,剩下半面墙没倒。张女士拿出照片给媒体看,20多年前家里人在西屋前拍的合影,房屋那时还完好,院子也整齐。“倒了有好几年了,也没办法修修。”张女士说。

张女士说单凭自己家的力量对这栋老宅进行修葺是远远不够的,村里其他老宅院都倒了拆了,就自家这个还在。张女士还说,“就在你来采访前一个小时,太原市文物局还是什么单位的人刚来过,拍了好些照片,仔细看了半天,好像是要鉴定文物。”媒体问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都说什么了,她想了一会儿,大概意思是人家未置可否。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