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为什么电影那么热衷于表现死亡?

发布者:郭娜  (优府网  — 文化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又一年的清明到来了,人们忙着祭奠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亲人和朋友,这时候不免想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人人都必须面对,在电影中,也是绕不过的命题。不知道是不是它太过严肃、沉重的缘故,想起这个话题,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些大师的影像,一般商业片里的表现,总是有点轻佻,太过浮光掠影。而大师…

又一年的清明到来了,人们忙着祭奠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亲人和朋友,这时候不免想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人人都必须面对,在电影中,也是绕不过的命题。不知道是不是它太过严肃、沉重的缘故,想起这个话题,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些大师的影像,一般商业片里的表现,总是有点轻佻,太过浮光掠影。而大师们的影像,总能切开生活的表皮,让人感到那份深切的痛或者震撼。

最近有一张叙利亚女童的照片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从网络文学了解到,那是巴勒斯坦的一名记者拍下的,当他举起相机时,这名4岁的女童以为那是用武器在瞄准自己,赶忙把双手高举过顶,跪地投降。战争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美好童年,让他们过早地感悟到生与死。那份童真也被无情地蹂躏,变成恐惧和惊慌失措。


为什么电影那么热衷于表现死亡?


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的代表作《禁忌的游戏》里,就展现了类似的一幕。在小女孩波莱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混乱失序的。在战乱中父母亡故,她心爱的宠物小狗,也被炸死。对于小狗的死去,她看起来倒是比父母的亡故更加关心。她追着河流中小狗的尸体一路狂奔,遇上了出身农家的小男孩米歇尔。两个小孩儿为小狗建起了坟墓,对波莱特百依百顺的米歇尔杀死老鼠、小鸡等小动物做成小坟,陪伴在小狗的坟墓周围。可波莱特觉得还不够,她说:“还要人。”

这样的话从孩子的口里说出来是平静的。而导演的镜头,也追随着小女孩的经历,仿佛一名忠实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有背景音乐——那首著名的古典吉他曲《爱的罗曼史》流淌着淡淡的哀愁。对待战乱贫病之下接踵而至的死亡事件,导演没有过度渲染,但也绝不是直白的记录。平静的镜头中流淌着诗意,观众不难感受到那份涌动的悲伤和暗流。最后,孩子们甚至挑战起了宗教的禁忌,他们从教堂以及别人的坟墓里偷来很多十字架,放到小动物们的坟前,超度它们的亡灵。米歇尔因此被抓,波莱特也被送去了孤儿院。这个看起来一直被娇生惯养、优雅的女孩,终于失去了她的最后一位守护者。“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拥挤肮脏的孤儿院里,一声声“米歇尔”的呼唤,响彻心肺。

战争的切肤之痛,在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镜头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在《哭泣的草原》中,安哲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尤其是一位女性在动荡的时局和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展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看过片子的我已记不清某些电影情节,但对一些镜头无法淡忘,这些镜头正是直指死亡的。

第一处是女主角的父亲死去,他的羊群被宰杀。十几头淌血的绵羊被倒挂在树上,光秃秃的树下血流成河。这个小小的牧场沦为了一个杀戮的战场。这一幕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也被称为是电影中富有启示录意义的画面。因为耶稣被认为是牧羊人之子,画面预示着上帝对人类罪行的惩戒。第二处是女主角和丈夫的分离,她手中的毛衣未能织完,红毛线的另一头跟着丈夫缓缓扯动,丈夫划着小舟愈行愈远。不多久,传来的消息是,从军的丈夫战死沙场。第三处是两个儿子在战场中分属对阵的两方,女主角跪倒在河岸旁,眼前是川流不息的河水和倒在对岸的儿子。一个超越时空的长镜头将现实与女主角的浮想结合在一起,表现的是儿子生前的相遇。

安哲被称为电影诗人,他的片中经常出现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艺人,这部片子更是用气魄宏大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充满生离死别的大悲剧。他的厉害之处在于,在二战的背景之下,他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浩劫,也让人觉得,这是全人类的受难。

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诉说了另外一种生死观。一位大提琴手,很明智地看到了自己在艺术天分上的不足,放弃当一名乐手的机会。回到老家,因为失业压力和机缘巧合,他选择了入殓师这个职业。面对着一些人像处理废物一样急匆匆地将尸体丢进棺材,他拦下他们,为尸体擦拭、换衣、化妆、纳棺,每一步都带着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不出所料,他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误解。对于这个职业的偏见,或许正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正如一开始,男主角自己处理尸体也是恶心、呕吐。但当帮助一个个遗体恢复到亲切可亲的样貌,让亲人们更好地与之告别,他终于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也领悟了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所谓的生与死,没有明确的界限,死亡只是通往另一段旅程的起点。

但在另一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里,生与死却被导演今村昌平拍成了一种尖锐的对立。据另类文学获悉,在今村昌平的镜头下,生存资源是稀缺的。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做严酷的斗争。年满70岁的老人,不论身体状况如何,都会被扔到山顶的冰天雪地里给鹰做食物,为的是为年轻人腾出生存空间。今村昌平还有许多表现动物之间的交配的场面,也直白地表现了“人”的交媾,把它赤裸裸地渲染成一种动物性。电影最令人震撼的镜头是儿子背着健康的母亲,一步步把她送到山顶,而母亲是平静的,静静地等待她即将到来的丧礼。电影中时时在渲染的万物的求生本能和对死亡的畏惧,到了最后成了必须面对死亡的一种态度。今村昌平要的就是这种反差。

电影热衷于表现死亡,很多导演喜欢将它渲染成一种“暴力美学”。在很多武侠片大导的镜头中,英雄的主人公即便死,也要像纪念碑一样高高地矗立。最近上映的影片《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高潮的场面是关于死亡的。反派头目向很多随从脑袋中植入了芯片,以便更好地控制他们,启动终极程序脑袋就会爆炸。在危急时刻,正面主人公不得不开启了程序,这个大规模的群体死亡事件本来应该无比惨烈,但电影里我们却看到每个人头顶升起一朵朵鲜艳的蘑菇云,伴随着雄壮的配乐,充满着黑色幽默和荒诞的色彩。

当然,死亡也有不那么沉重的。比如意大利的电影《美丽人生》,将一桩英雄人物的死亡事件包装成富有喜剧色彩、又特别感人的情节。那是关于一个父亲,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儿子的童真,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而电影调动一切的手法让人相信,这样的牺牲完全是值得的。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审视死亡是一种勇气,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而电影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文化责编:郭娜 )
标签:另类文学 网络文学 死亡 直面死亡 米歇尔 2015年04月11日 09:1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