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穿着笔挺西服、喝着可乐咖啡、看着好莱坞大片的时候,不知不觉西方文化已渗入中国。文化承载于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深远。文化融合是件好事,但却不能迷失自我,在我们目之所视、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有多少祖先留下的文化精髓?
中国文学网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曾令多少邻邦羡慕。在有着两千年陶瓷制作历史的瓷城醴陵,湘瓷正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醴陵红玉红瓷取材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保存的中国古代原稿书画,通过新的工艺,表现在各式精美瓷器上,中国韵味十足。
从“中国风”的诗情画韵中走来,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简单粗放的陶瓷产业,带着文化创意重回艺术殿堂。传统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回归。
湘瓷的文化、社会、艺术符号
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瓷德宽厚,“有容乃大”。瓷有性,人有心,心性一如,才可以人瓷合一。
文化湘瓷的倡导者,湖南省当代珐琅彩研究院院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易查理认为,湘瓷文化艺术应该尤其注重三个方面的表现力:文化性、社会性、艺术性。对文化湘瓷的制作要求,他也提出了三个必备条件:专业的制作人才、专业的文化素养、专业的技术实力。
文化湘瓷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造型制作上,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不同的造型和图画,都要分别有严格的考证和区分依据。
文化湘瓷的社会性,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服务于社会。为了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美德和人文精神,湘瓷需要积极迎合时代的审美情趣,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与时俱进。
文化湘瓷的艺术性,要达到感染人的效果。必须用艺术的手段进行加工,运用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结合各地陶瓷艺术,并借助最新的瓷艺技术成果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湘瓷的文化性、社会性完美地呈现出来。
东方式审美情趣源于文化自信
东西方的文化有差异,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将最具中国风格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创意付诸陶瓷产品,带来陶瓷文化产业的转型及繁荣发展。
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具有明显的入世特征。体现在文化湘瓷的制作上,按照中国式的风格,遵循自己的理解和向往、想象、灵感,不断重塑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观念与思想方法。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湖湘文化兼容创新特点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艺术界,有“西方维纳斯,东方观世音”的说法。普遍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传统东方女性的神韵。
易查理在创作唐代风格的观世音菩萨33面禅瓷系列板画过程中,提出《中国湖湘佛禅彩瓷观世音菩萨法相造像的形象种类》。参考故宫博物院的古画稿,创作而出的33尊观世音菩萨禅瓷画像体态丰满、翩翩优雅、宁静慈祥,极富古代盛唐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又比如,湖南省当代珐琅彩研究院创作的系列珐琅彩瓷,具有中国皇家宫廷风格和大富大贵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传统的中国式民居大院。鲜艳亮丽的“中国红”、“帝王黄”,中国味十足,富贵气息横溢。
另类文学称醴陵瓷是中华陶瓷文化和湘瓷的杰出代表,釉下五彩闻名世界。通过醴陵瓷细腻的瓷质、如玉的瓷体、生动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精美的画工书法、晶莹润泽的釉面、沉稳典雅的色彩、构图自然的花色,将文化湘瓷的清新雅丽、五彩缤纷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