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浙江湖州举办“非遗”群英会 唤醒传统回忆

湖笔怎么做的?蚕花怎么扎的?一条篾、一根柳条又是怎么变成一只篮的?百叶龙、彰吴金龙、妙西旱船……据中国文学网获悉,近日,各具特色的浙江省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市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非遗爱好者前来观展。“在微信上听朋友说,这次‘非遗’群英会展出了许多具有湖州本土文化的‘老底子’…

湖笔怎么做的?蚕花怎么扎的?一条篾、一根柳条又是怎么变成一只篮的?百叶龙、彰吴金龙、妙西旱船……据中国文学网获悉,近日,各具特色的浙江省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市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非遗爱好者前来观展。


浙江湖州举办“非遗”群英会


“在微信上听朋友说,这次‘非遗’群英会展出了许多具有湖州本土文化的‘老底子’的东西,就来看看,许多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东西原来还一直存在着。”湖州本地人张国俊笑着告诉媒体。

活动主办方湖州文化发展集团副总倪平方表示,这次参与展示的“非遗”都是跟老百姓的劳动生活有关的,“比方说,那时候,老百姓因为经济不宽裕,想要装东西,却买不起篮子,他们就用农村的柳条、竹篾自己编,这体现了老百姓勤俭节约、淳朴的品质。竹编的艺术品也很好地表达了百姓们对美的渴望。”

媒体在现场看到,“竹编技艺”展台旁聚集了好多人,走进一看,原来是精通竹编技艺的民间艺人祝和春正在给观众们表演如何“破篾”。

“出于对竹编的喜爱,我从18岁便开始跟着师傅学了。那时候都是去农户家中做农具。初学时,师傅先让我们做‘下手活’,从最简单的编织开始学起。编织学好后,师傅就开始教我们‘上手活’——破篾。”50多岁的传承人祝和春告诉媒体,破篾是一项技术活,难度比较高,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破篾技术越来越高。

据祝和春透露,湖州市非遗“溪龙竹编制作技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如今,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老一辈传承人相继去世,加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发展的现代化,竹编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工艺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留住传统手工艺,民间艺人努力着。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淙蚕花”的传承人冯锦美说:“我现在一有空就扎,一天可扎50朵左右。在清明含山蚕花节和本村的庙会上出售,2元4朵,不为钱,只为一种心境,也是为了让后辈知道,让这一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艺得以传承!”

精巧的蚕花备受追捧。很多人都围在冯锦美身边。只见冯锦美小心翼翼地将已经染成五颜六色的春花纸、皱纸剪成花瓣,然后插在用柴须做成的梗子上,从花蕊开始,一圈一圈,由内向外,精巧扎制,不一会儿,一朵色彩艳丽的蚕花就扎成了。蚕花上面还放上一条用海绵制成的蚕宝宝。

“现在用这种老办法扎蚕花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真正养蚕的人家还是喜欢用我们这种老式的蚕花,这大概也讲究个心诚则灵吧,因为蚕是有灵性的。”冯锦美笑眯眯地说。冯锦美表示,石淙的蚕文化由来已久,《蚕花娘娘三到含山》说,蚕花娘娘扮作卖花姑娘在含山叫卖,传播蚕花喜气,谁买了放在家里,插在蚕匾上,就会得个蚕花廿四分。

有着“百艺人家”之称的民间手工艺人王翠萍和冯锦美有着同样的心愿,希望将民间手工艺传承下去。

“我现在是长兴县青少年宫、长兴县老年大学、长兴成年人教育技能培训的老师,我带了好多学生,教他们串珠、制作丝袜花还有纸扎技艺。”王翠萍自豪地告诉媒体,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手艺得以传承,也带动了就业,她的学生遍布全国的各个地方。

另类文学获悉,本次活动除了有湖笔制作、东林柳编、千金剪纸、羽毛扇制作、刺绣、长兴紫砂制作等“非遗”文化体验,还有“非遗”文化表演项目展示、文化大讲堂和手机互动微摄影其他三个部分。同时还邀请文化知名人士及专家讲述关于湖州的文化、中医与养生、居室风水以及鉴赏与收藏等话题,与市民免费共享。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另类文学 非遗群英会 传统 2015年03月24日 09:1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