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山是风水宝地,历来古墓众多。据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志愿者余国祥说:“古墓遍布多个荒岭山头。其中,明清民国时期古墓居多,不少还被列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保护文物,对研究岭南地区清代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有一定历史价值。但估计白云山上超过一半的古墓都被盗过,有的已被严重破坏。”
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到,从1999年开始,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多次到白云山寻访古墓。近日,媒体跟随几位志愿者深入白云山犀牛岭,查看古墓的状况。
一品夫人碑墓穴已消失
在白云山犀牛岭,媒体发现一片小山头已被挖,现场的建筑材料显示这里近期有施工。沿着刚垒砌的石阶往山坡另一侧走去,路上一座半截石碑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媒体注意到,碑文还曾被红漆描过,可惜并不齐全。“露出的半截墓碑足足有1.5米高,从碑体大小来看,墓穴应该不小,古墓主人的身份也十分显赫。”余国祥由碑文判断,此墓为周母黄氏家族墓。年份只有“……六年歲庚辰八月十二日辰时安墓”的字样。
余国祥表示,他两个月前曾发现墓碑立在此处,但没有发现墓穴。附近施工工人表示,这个墓碑是从附近新建电房位置移过来的,至于墓穴和墓碑的上一截,无人知道在何处。
余国祥从残缺的碑文判断,墓碑年份肯定在清代或者清代以前。“是墓主人的孙子和曾孙所立,碑文还提到一品夫人的字样,这说明墓主应该与朝廷大官有关系。”余国祥说。
古墓虽挂牌 盗洞赫然现
据另类文学获悉,距半截墓碑不远处是廖东山夫妇墓。周围垃圾遍布,树丛与杂草把墓穴掩盖。媒体走近才看到一块“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的牌子,是2011年8月16日立的牌。青石墓碑则刻着“清封奉政大夫十八世显考东山廖公五品宜人妣黄氏宜人合墓”。
虽挂了牌,但墓地仍处于未保护的状态。余国祥指着墓地前一处柱状洞口说,这肯定是盗墓留下的痕迹。前几次走访时,拨开草丛,洞穴中竟然钻出一只猫来——古墓变猫窝了。
余国祥表示,该墓穴包括了清代广府墓地的完整结构,材料是麻石,保留了宝顶护岭、“祥云拱月”享堂,而拜桌、墓志、后土、旗杆夹石、华表、镇墓兽等部分都已被毁掉了。
古墓管理面临尴尬
近日,广州白云区文广新局相关人员表示,白云山上的古墓管理比较特殊,一方面由白云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进行管理,负责古墓的保护工作。同时,这些古墓又在白云区辖内,区文广部门又要负责文物的行政工作。而白云山风景名胜管理局的行政级别比区文广新局要高,所以保护这些古墓时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具体管理方式一直都在商讨中。
此外,市级文物考古所曾组织专家到白云山普查,将可能存在历史价值的古墓都列为登记单位。这次普查的结果由专家团得出,大部分判断准确。所以,那些没有被挂牌的古墓,基本上就是没有文物价值的普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