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堪称是中国文艺界的痼疾。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初起,再到近年来文化产业勃兴,“浮躁”一词就始终与文艺界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据中国文学网了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列举了不少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就在于文艺界存在一股浮躁之风,不少文艺工作者心浮气躁,难以塌下心来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深入思考、精心创作。
浮躁之风的一大危害就是精品力作的缺失。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公认为是杰作的图书很少。我们每年创作生产600多部电影,但能出口到国外的不足1亿美元。如果按产量计算,我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动画片生产大国,但多次民调显示中国孩子最喜欢的动画人物依然米老鼠、机器猫等国外形象。近30年中,中国舞蹈界共创作了360多部舞剧,平均一个月一部,这个数字已跃居世界首位,但360多部里能让观众记住而不断重演的,连零头都不到。我国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超过1000部,加上网络文学作品,总字数号称是天文数字,但单本小说发行量却越来越低。许多国产电视剧因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造型古怪被观众戏称为“雷剧”……不少观众特别是青年都说,之所以不看国产剧而热衷于追韩剧、美剧,就是因为韩剧美剧制作精良,不但情节抓人、画面精美,而且在思想深度上也给人以启发。
浮躁之风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艺界难以摆正文艺创作与名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今天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日趋兴旺,文艺创作已经不仅仅是文艺家抒发性情、吟咏自我的“小技”,而是一项具有巨大收益和美好前景的工作。必须承认,文化市场的存在扩大了文艺家创作的空间,增加了文艺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文艺作品的种类,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创作动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但凡事过犹不及,著书若只为稻粱谋,肯定出不来好作品。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少文艺家成了市场的奴隶,创作围着市场转,沾满了铜臭气。
“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追名逐利”的价值观极大地冲击了文艺界的创作。从网络文学了解到,著名导演冯小刚透露,现在不少电影编剧拿着煤老板给的一纸提纲,一两个星期就能写出一部电影剧本。一些书画家不再深入生活去采风写生,而是不断复制旧作卖钱。一些名演员热衷于走穴,对于公益性演出能推就推。正能量图书火了,各种打着正能量旗号的图书跟风而出。评价影视剧不再是作品打不打动人,演员演得好不好,而是票房多少、收视率多高。一些宣扬拜金主义的小说在各种营销手段的推动下在广大青少年中大行其道,而历时十余年精心创作的严肃作品却因出版社担心亏本而屡被拒绝。一些连导演演员自己都坦言绝对是个“大烂片”的电影占据了影院的主要档期而收获巨额票房,而一些被视为缺少卖点的现实主义小成本电影却排不进院线档期,难以和观众见面……
要改变当前文艺界的浮躁之风,首要一点就是回到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创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工作者拿不出作品就是鲁迅所反对的“空头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文艺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人民币服务”;文艺工作者应该坚信,那些为人民鼓与呼,写出了人民心声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喜爱,创作者也一定会因此而得到应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