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春节童谣如今似乎成了越来越远的记忆,再唱起来都有了点怀旧的情绪。
与此同时,春运一如往常地热闹,每个饭店、每个景点挤满了欢乐的人群;春节结束后,无数人患上了节后综合症,早早地期待着下一个春节。据网络文学获悉,而同样在今年,美国首次举行了庆祝中国春节的烟火晚会;在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并分享着春节的愉悦。
毫无疑问,年味在一天天变淡,但年的意义却从来没有消减过,其价值甚至一天天辐射到全球。这或许恰是我们面临的尴尬,我们像以往一样甚至比以往更加热爱并且留恋春节,而同时,作为最中国范的节日,也在一天天消散着纯正的年味,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珍视和保护的宝贵财产。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对我们如此重要的节日,一个中国文化最集大成的节日,为什么没有存在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让我们为之骄傲?是的,这是我们的问题。韩国泡菜都申遗了,中国的春节为什么不申遗?
春节申遗是理所当然的
“春节申遗是理所当然的。”武汉市作协主席董宏猷这样回答媒体问题,他提到了他在国外的经历,“年前我曾到新加坡,那里的春节气氛远比国内浓烈。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主干道扎满了花灯。唐人街售卖春联、年货的店子人气超高。久在城市居住的我,深感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董宏猷希望庙会、灯会等春节氛围浓的民俗非遗项目能够恢复,“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通过这些民俗,了解传统文化。”
而在湖北省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守华教授看来,“民俗节日是人类文化的亮点和汇聚,对国家而言,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展示。过好本民族的民俗节日,需要人们有一定的民族自觉性,去认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接受民俗节日的文化熏陶。”
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无缝对接可能是关键问题,“现代人一方面盼着过春节,一方面又觉得春节的内容越来越贫乏,特别是城市居民,除了亲友聚会大吃大喝、K歌,就是看电视机、玩手机、上网消磨时光,有的地方以打牌赌博来打发节日。重吃喝玩乐、轻精神文化享受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在刘守华看来,在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而给春节申遗,掀起我们对于这个中国头号节日的关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冯骥才的三个理由
著名作家冯骥才无疑是春节申遗最热心的推崇者,3年前,他就曾发出了这个呼吁,并且给出了三个理由: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40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在庆祝春节的40天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这也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刘守华教授看中的则是春节的满满正能量及其无可匹敌的影响力,“春节的文化精神可以用文学名著《周易》中的一句话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春节影响力之大,涉及地区之广,涉及人数之多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另一层意义在于它的符号价值。今年春节,美国首次为庆祝中国春节举行了烟火晚会;在法国,武汉的非遗项目汉剧把年味带到了浪漫之都……中国的年味在国外四处飘逸。
没有什么节日能像春节一样,更带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气质,“春节申遗成功,得到全人类的认可,就跟长城和金字塔一样,有利于全球更加认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