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清代茶具沿袭明代 茶桶塞入鹅毛、棉花保温

暖水壶保温杯是冬春时节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杯的清代,广州人又是如何保暖热茶的呢?据网络文学获悉,昨日,300多件清末民初的茶桶茶壶,在花都“故乡里”的“清代茶桶茶壶民俗展”亮相——它们是西关收藏爱好者邹永生近30年来收集的精品。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清代广州人出行前,会把茶壶放在藤…

暖水壶保温杯是冬春时节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杯的清代,广州人又是如何保暖热茶的呢?据网络文学获悉,昨日,300多件清末民初的茶桶茶壶,在花都“故乡里”的“清代茶桶茶壶民俗展”亮相——它们是西关收藏爱好者邹永生近30年来收集的精品。


清代茶具沿袭明代 茶桶塞入鹅毛、棉花保温


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

“清代广州人出行前,会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在茶壶和茶桶之间的空隙处再塞上棉花等物品保温。”

邹永生说,传统的玻璃涂银保温瓶由英格兰科学家杜瓦于1892年发明,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人引进中国,这种神奇材料初抵中国时价格昂贵,只有官家和有钱人消费得起。直到1926年,上海建立首家中国人自己的热水瓶厂,玻璃材质的热水瓶才得以普及。

“就在热水瓶在中国大批量生产之前,木制、竹编和藤制的茶桶是广州人出行用的茶水保暖器具。”邹永生介绍,清代时,古人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主要还以木质茶桶居多,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形状,富贵人家所用的茶桶做工考究,外面用雕花或者描金点缀。

邹永生说,同一原理还用于做成提篮保暖饭菜,近似现代的手提篮子。

考究清代民国厨房用具可以发现,在整个清代和民国初年,茶桶、提篮成为当时居家旅行必备的保温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消失的竹壳热水瓶,正是古人竹编茶桶的延续。可以推论,老广用茶桶保温的历史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多。

清代茶具沿袭明代规范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与茶对应的茶桶茶壶制作,千姿百态,款式多样,与地域文化习俗紧密相联。因为茶文化在岭南源远流长,衍生出配套的、款式各异的茶具系列。”

媒体看到,300多件清末民初的广州茶桶茶壶,构件材质为藤、木头、竹、陶瓷、青铜和刺绣等,再现数百年来岭南茶乡的茶文化记忆。

根据邹永生的研究,清代的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清代岭南的茶类有了很大的变化,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茶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朝的规范。

清代后茶具款式多变

饮用花茶,为便于香气的保持,就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红茶和绿茶注重茶韵,要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

邹永生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迷上古代广东民俗茶具的收藏,四处收罗并不引人注意的茶桶茶壶。从另类文学了解到,根据他的搜集发现,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泽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和品位推向新的高度。当时的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塞入鹅毛、棉花保温

据介绍,展场的茶桶茶壶除了制作精美、取材多样外,在功能上更包括加热、保温、保健多方面。古人在设计茶桶茶壶时的精细周详令人叹服。在保温上,除了传统的炭烧,还使用鹅毛、棉花等保暖物质。为了使得茶桶茶壶经久耐用,还采用耐磨的锡、铜,既做设计美观的点缀,又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网络文学 另类文学 清代茶具 茶桶保温 2015年02月28日 09:3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