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古代拜年因时间集中 采用“飞帖”拜年

发布者:宋萌  (优府网  — 文化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古已有之。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云:“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古已有之。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有:“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云:“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古代拜年因时间集中 采用“飞帖”拜年


由于春节时间短,拜年要求的时间又比较集中,这对于交际比较广泛的上层人士来说,面对众多的各个方面的拜年对象,难有分身之术,一下子忙不过来,这就发明了“飞帖”拜年的方法,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宋人周辉在另类文学《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这种名刺是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纸片,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贺新年的吉利文字,以此代为拜年。

明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名片和贺年卡的前身。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快捷、方便、实用,易于被人接受,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体现了社会文明,因此被广泛应用,乃至今日人们仍在元旦和春节用贺年卡来传递友谊,联络感情。

既然“飞帖”可拜年,那么,由谁来接受“飞帖”呢?人们不可能总是站在门口等待。持名刺的佣仆因为任务繁多,不可能也不适宜进入人家家门。为此,有关人家就在门前的墙壁上糊上一红纸袋,上面写有“接福”两个大字,持名刺的佣仆到此不用敲门,将“飞帖”插入“接福”的红纸袋即可离身。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这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和一道亮丽的景观。一个“飞”字,足可以看出街头传递片子的繁忙热闹景象,正是“你来我往急匆匆,代人送帖传友情;莫道街头风刺骨,额头早已汗珠生”。

当然,对于传来的帖子和前来拜年的来客,大户人家要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牢记友情。因此,大户人家还专设了“门簿”,进行详细记录。譬如,来客或“飞帖”的主人,辈分或官职,以及详细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这才真叫“礼尚往来”。

历来十分讲究吉利的古人,在新春大喜之日,更是多了一些讲究,以图接祥纳福。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是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街长寿巷;二是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金银库胡同;三是贵无极大人,住魁星阁大学士牌楼;四是福照临老爷,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及所盼之事,去虚拟其他人物,譬如这家有体弱多病之人,就虚拟一个健无病老爷,住踢山街托鼎巷,以图吉利讨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纳吉祥,虚拟吉人进门堂;只盼来年日子火,福寿全到乐无疆”。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另类文学 拜年习俗 2015年02月26日 10:3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