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亮如新的漆器、奇幻瑰丽的帛画……近日,“马王堆汉墓:长沙国贵族生活特展”在余杭良渚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
据另类文学报道,本次展览展出的120件套文物艺术精品,精选自马王堆汉墓所出的3000余件文物,共分为长沙国与马王堆汉墓、钟鸣鼎食、歌舞娱乐、养生保健、锦荣华裳、家有藏书和大礼安魂等七个单元,展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西汉文明的绚丽图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展品,当是按1∶1真实复原的辛追夫人原像和鼎鼎大名的素纱襌衣——
揭秘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不腐之谜
据网络文学获悉,此次展览由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共同承办,还原了2000年前墓主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和儿子一家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辛追夫人原像来到良渚博物院。这尊人像是由中国刑警学院根据辛追遗体颅骨和帛画上的形象资料,虽然辛追夫人去世时已经50岁了,但专家复原后呈现的是辛追夫人三十七八岁时的形象。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因封土堆造型酷似马鞍,故又名“马鞍堆”。1972~1974年在此先后发掘的三座西汉墓,出土了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其中,马王堆汉墓1号墓的千年女尸辛追夫人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纪录中的奇迹”。
早在1972年,考古人员进入墓穴发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但棺内女尸保存完好。为何“千年女尸”能够不腐?据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介绍,辛追夫人尸体不腐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深埋,一个是密封。根据湖南的地理环境,地下8米以下的土壤有恒温恒压恒湿的特质,其次尸体用四座棺材呈阶梯式摆放,用木炭、白膏泥、夯土和封土作为密封材料,有效地起到缺氧、无菌的作用。
熏香袅袅琴音瑟瑟出土帛书含养颜秘方
汉代贵族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漆器、丝绸、帛书、帛画、服装、饰品等,试图从衣食住行、艺术创造、天文历法、养生保健到宴饮享乐等各个层面,还原西汉文明的绚丽图景。在马王堆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的肉食、果品、酒类、饼食等,各式盛放食物的漆器造型更是浑厚雅致、颜色艳丽、纹饰生动,美器配美食,呈现出长沙国丞相一家钟鸣鼎食的盛况。
本次展出的彩绘陶熏炉,形制似豆,盖上镂孔,盖顶的鸟形纽周围刻画卷云纹和弦纹。出土时炉盘内盛有茅香、高良姜、辛夷和蒿本等香草,这种混合多种香草植物进行熏烧的方式,既能改善室内空气,又能杀菌消毒、消除秽浊、镇静安神,与中国祭祀礼仪中以熏香求洁净气味以奉神灵的宗教用途不同,可见当时的贵族生活是如此精致。
此外,还有辛追墓出土的奏乐俑5个,其中两个吹竽、3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木俑采用浮雕的手法,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刻,并施加墨绘和朱绘,服饰艳丽,既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又展示了当时人的生活习俗。
花纹流畅图案雅致素纱襌衣“薄如蝉翼”
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大批锦绣罗绮,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仍鲜艳无比,比如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最能反映出当时的印染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花纹用细线组成,流畅而优美。整个印花工艺是用涂料色浆在深灰色的方孔纱上进行多版分色印花方式加工而成。尽管古人采用的是手工套印,但人们在图案中似乎找不到印纹不匀和重叠的问题,由此可见,当时的印花技术已臻于成熟。
家喻户晓、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可能是这次展览的最大亮点,这件世人称奇的华服也是出土于辛追夫人古墓,服装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共用料2.6平方米,但重量仅有49克,衣服可谓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让人着实惊叹当时的制造工艺如此精湛。而此次展出的家喻户晓的素纱襌衣仿真品,则真实重现了其原貌。罗晓群表示,素纱襌衣像云一样的轻灵,其穿法至今没有定论,一说是套在华服外面若隐若现;一说是古人的内衣,因为其衣袖非常小,而当时的贵妇人地位越高,锦服的袖子也越宽大,这件襌衣没法套在锦服外面。另外,这件衣身长1.28米、通袖长1.9米、仅重49克的襌衣,真正是“薄如蝉翼”。据悉,此次展览展至201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