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我国首次发现社祭遗存 或为殷遗民亡国之社

近日从陕西省考古院获悉,考古人员去年在闻名遐迩的陕西周原遗址发掘出一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西周时期单体建筑,并在此回字形建筑的院落中发掘出一处社祭遗存,其残存的亚字形社主石基座超过1.68米。据中国文学网了解,有专家认为,中国古人十分讲究祭祀代表土地之神的“社”,这处首次考古发掘出的…

近日从陕西省考古院获悉,考古人员去年在闻名遐迩的陕西周原遗址发掘出一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西周时期单体建筑,并在此回字形建筑的院落中发掘出一处社祭遗存,其残存的亚字形社主石基座超过1.68米。据中国文学网了解,有专家认为,中国古人十分讲究祭祀代表土地之神的“社”,这处首次考古发掘出的社祭遗存应当是西周时期生活在周原的殷遗民使用的“亡国之社”,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祭礼仪和周文化的包容开放精神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首次发掘出社祭遗存 或为殷遗民亡国之社


社祭遗存主要标志物为立石

周原遗址考古队去年在岐山县凤雏遗址南侧发现了两处独立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一座平面呈回字形,东西宽约56米、南北长约47米,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西周时期单体建筑。其中部院落为长方形,东西宽276米、南北长257米,也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西周单体院落。

另类文学了解到,尤为重要的是,考古人员在院落中部发现了社祭遗存,其主要标志物是一件巨型社主石,其上部已残仅存基座,埋入地下部分达1.68米;在社主石的正南方是一方形石坛(即祭坛),其东西宽42米、南北长46米,系用自然石块垒砌而成。

参与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教授刘绪说,中国人古代祭祀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立木,一种立石。这里发现的是很典型的立石,人加工的巨石立在一个大建筑的院子里,虽残毁但正对着北边的门,这在其他地方尚没见过,这个建筑本身应是一处社稷的场所。

可能为殷遗民“亡国之社”

根据新发现的建筑遗存的地层学分析,考古人员认为回字形建筑从西周早期一直使用到西周中期,而建筑南侧百米处一处商文化特色墓地及其出土青铜器铭文表明,此地一直是周灭商之后的殷遗民生活之地。

北京大学教授孙庆伟说,这个社不是一般的社,应当是武王克商后迁到周原殷遗民在当地建立的社,这个社在文献里名称叫亳社。一般的社要通天地之气,周围较为开阔,而此社的回字形建筑则呈现出“绝阳通阴”的功能;同时,这个社的底座(近地面部分)是亚字形的,而亚字形是商人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此一来明显是殷遗民“亡国之社”——文献记载中的亳社。

专家推测“左祖”或许存在

中国人一直讲究“左祖右社”的礼仪制度,“左祖”表示左边的祖先庙,“右社”则表示分布在右边的土地神,二者是古代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对象。随着“右社”的发现,专家推测“左祖”或许也应存在,而遗址北侧不远的凤雏遗址的性质以及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等,则成为新的学术问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说,中国人常常“社”“稷”连称,其实分别代表的是土地神和丰收神。西周时期社祭建筑的发现,不仅首次为两千多年前的国家祭祀制度提供了确凿的考古学证据,也为深入阐释包容开放的周文化如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另类文学 社祭遗存 亡国之社 2015年01月29日 10:0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