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生日,2月29日出生的人可能有点郁闷,他们4年才能过一回生日。可是,如果把庆生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古人的“悲催”显然要比现代人多。他们以干支纪日记忆生日,为过一个生日,他们要等的可能不止4年。
算年龄有时要做应用题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文学名著《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人用来纪日的方式。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两者可以组合搭配成60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
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
《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位老者给官员出的算术应用题。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公元前543年,晋悼公的夫人向国人发放救济粮,绛县有一个老人前来领取。负责的小吏询问他的年纪,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年岁。只记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计算,就去请教当朝的高官。大夫师旷说:“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国侵犯了鲁国。”文伯说:“到今天26660天了。”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记忆的,同样是以干支的形式。
也许等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干支记录的出生日期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国的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并与阳历的节气相结合,是典型的阴阳合历。战国以前,虽然天文历法可以预先排定历谱,但由于天文学不发达,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天象进行调整。例如某日在预先排定的历谱中是月末的晦日,但当日发生了日食,实际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与太阳同时出没的日子,在天文学中严格的定义是日月同黄经的时刻为朔)。
在农历中,朔被定为一个月的起始,那么政府就可能修改历谱,重新确定其所属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数字表示,就会全部改变。此外,闰月的安插在战国以前也显得没有固定规律。这种情况下,以数字形式排定日期并不实用。
其次,在传统历法中,一个历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却有60天。这就可能出现连续多年某月没有某个干支日期的情形,如果连续5年的9月没有甲子日,那么,这个人也许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这样,以出生日期来确定自己的年岁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国人最初是以农历的新年作为自己年岁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以后,历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这就为数字纪日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现了“七月四日”这样的数字日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而生日概念的产生,恰恰也在此时。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够可靠地提前确定下来,以年为循环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齐梁时期产生了。
生日几何和命运没直接关系
问起一个人的生日时,往往也会顺便问问属相(十二生肖)。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时还会问问星座;而对于年长者,则可能会更关注“生辰八字”。
十二生肖是由动物纪年法演变而来。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于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后来又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于是就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由于我国早期采用干支纪日、纪年,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也就对应着一定的干支,进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种记忆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下,后来这“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甚至掺进了迷信思想。
其实,世界上那些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何止千万,但他们的命运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人生道路各有不同,甚至双胞胎也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也说明了所谓命运同生辰八字根本毫无关系。
还有人认为,生日与节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生日与星座的关系也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事实上,“八字”也好,属相也好,节气也好,抑或是西方的生日星座等,都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说来说去,其实哪天过生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日那天,别忘了提醒自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