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2015或是文学出版"小年" 很多作家述而不作

发布者:宋萌  (优府网  — 文化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除了少数几位外,很多作家都准备在2015年“述而不作”,或者写一些短小精干的作品换换口味。所以,新年的文学出版可能是一个“小年”。但据中国文学网了解,这并不意味着作家们不为之,有一些作家正忙着“触电”,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影视剧的创作之中。因而,今年影坛会很热闹,而…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除了少数几位外,很多作家都准备在2015年“述而不作”,或者写一些短小精干的作品换换口味。所以,新年的文学出版可能是一个“小年”。但据中国文学网了解,这并不意味着作家们不为之,有一些作家正忙着“触电”,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影视剧的创作之中。因而,今年影坛会很热闹,而文坛却可能有一点小小的寂寞。

养息,或小试牛刀

每年1月初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向来被视为一年新书的“风向标”。然而,今年的订货会似乎有些小小的寂寞。据称,届时现身的名家将有迟子建、毕飞宇、阿来、冯骥才等。但据媒体所知,真正带新书来的,大概只有迟子建了。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叫《群山之巅》。小说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叫龙盏的小镇,既有史诗的壮阔,也有诗意的抒情。

网络文学了解到,目前所知的新年中将出新长篇的名家还有严歌苓。这位近年多产的人气女作家,在去年连续推出《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等长篇小说后,在今年第二期《收获》上将发表新长篇《护士万红》(暂定名)。

那么,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一些作家也来北京图书订货会,而他们却是为好友造势的。比如冯骥才就将做客订货会的“名家讲坛”。可谓是“述而不作”。

以往岁末时分,名家们大多会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些信息,比如“正在写一部长篇,当然内容还不方便透露”。以此吊一下读者的胃口,当然也为来年新作的出版预热。但是2014年的岁末,这种言论似乎颇难听闻。以至于当人们展望新年文坛的时候,心中似乎都没有底。

那些纯文学的大佬,余华、苏童、刘震云等,在这个时候都消失了,似乎生怕被盘问起新作的问题。莫言虽然还时常亮相,但自200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蛙》之后,他便一直没有重量级的作品问世,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新书等待中,他勉强出了一个剧本《我们的荆轲》。莫言也只是在重复着他的话,想回到安静的书桌,写出几个好作品来。只有格非几个月前说过,他正在创作一部作品,但新年是否可以问世,还不得而知。

名家们选择了养息。从某种意义上说,2015年可能是长篇小说等重量级作品的“小年”。不过,正如青年报12月29日的报道《跟风短篇热潮?》所说的那样,短篇小说的春天正在到来。不管是有意的投机,还是自然而然的转向,写短篇小说确实成了名家创作的一股潮流。其中颇有意味的事件是,毕飞宇是以《推拿》等长篇著称的,但是2014年12月,让毕飞宇获得第三届郁达夫文学奖的是一部短篇小说《大雨如注》。而他将出版的新书《写满字的空间》,也是一部非虚构散文集。

写多了讲究大架构、极其耗费体力的长篇小说,换换口味,小试牛刀短篇小说,其实也是名家们养息的一种方式。而即便是养息中的小试牛刀,也可能会出现比重量级作品更精彩的文字。

名人太累了还是后继乏人

2015年之初的文坛可能稍显寂静,名家们大多选择养息的原因各不相同。这里面当然有外在的因素,比如莫言无法回到安静的书桌。但更多的是一种创作的规律。苏童是在2013年推出了新长篇《黄雀记》的。他的再上一部长篇《河岸》出版于2009年,与之相隔了5年。余华也是在2013年推出了新长篇《第七天》。但他的创作周期显然更长,再上一部长篇《兄弟》上下册出版于2005年到2006年,相隔了七八年之久。

这些已经过了半百之年的文坛名家,在经过几十年的疯狂写作之后,正在逐渐放慢出书的步伐。和出道时不同,他们已经不需要再用作品去争取什么名声,相反,他们要确保新作的质量,因而显得很谨慎,不那么轻易出手,也不轻易向读者许诺什么。当然,受了他们几十年文学滋养的读者,也没有理由再对他们要求什么。

名家们大多不约而同地处于养息期,这就是新年文坛的现实。但是另一个问题是,文坛并不只属于那些50后和60后(贾平凹生于1952年,莫言1955年,刘震云1958年,余华1960年,苏童1963年,毕飞宇1964年),也属于70后、80后,甚至于90后。问题的症结就在于,80后和90后的作家虽然也很热闹,但那不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热闹,而是夹杂了商业因素的热闹。所以尽管80后以文学的名义热闹,但文坛依然略显寂静。

说到底,新年文坛的现实,正显示了传统文学创作的青黄不接。著名作家金宇澄最近就直言80后写作缺乏分量。“80后作家和50后比较的话,好像80后这一代人特别像独生子女的样子,想法很多,但是也不会走得很远,他就在他的范围里,肚子里有很多的主意。”

金宇澄颇为遗憾地发现,“我觉得50后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新时期的时候,有很狠、很牛的精神力量,这一种精神力量恰恰是80后所缺乏的。我觉得80后有一批人,对上一代人完全是持相反看法的,完全是怀疑的。我觉得这没有坏处,并不是要有一个继承或者什么,可能这也与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关系,有一个惯性思维在里面。我觉得应该要更有力量,也要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网络文学 文学出版 述而不作 2015年01月04日 09:4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