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对话碰撞成为2014中国戏剧的鲜明主题

发布者:宋萌  (优府网  — 文化编辑)   分享 评论 投稿
2014年的中国戏剧,有场面人气,又有静水深流。对话与碰撞,成为鲜明的主题。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相遇,在8个版本的昆曲《牡丹亭》和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的系列演出中,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话剧《雷雨》遭笑场,暴露出不同语境下的接受“代沟”,引起热烈讨论。“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话剧电影…

2014年的中国戏剧,有场面人气,又有静水深流。对话与碰撞,成为鲜明的主题。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相遇,在8个版本的昆曲《牡丹亭》和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的系列演出中,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


对话碰撞成为2014中国戏剧的鲜明主题


话剧《雷雨》遭笑场,暴露出不同语境下的接受“代沟”,引起热烈讨论。“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话剧电影《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走进北京人艺,张火丁从教后复出再登舞台,孟京辉首导老外演绎布莱希特经典另类文学《四川好人》,引来众粉丝围观吐槽。以艺术节的形式“搭台唱戏”,自然不可或缺。从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京剧节、中国越剧节到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在北京举办,掀起观剧热潮。此外,史诗歌剧《战争与和平》也备受关注。

汤显祖“对望”莎士比亚

去年的戏剧界,围绕着纪念这一主题,呈现出两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是经典复排不断,向传统致敬;一个是引进剧目演出接二连三,中外戏剧文化碰撞与交流频繁。这种现象更是被人戏称为“进口晃瞎眼,国产原创难”。其中最惊艳的,无疑是600年昆曲以8个不同版本演绎汤显祖《牡丹亭》和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的系列演出。经典、名家、传承、求新,成为重要主题。

中国文学网了解,12月13日至24日,“名家传戏——2014全国昆曲《牡丹亭》传承汇报演出”在京城上演,有趣的是参加展演的都是一水儿的《牡丹亭》,8个版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有的强调回归原著,有的主打“青春”,有的大师云集,有的师生同台,有的主推青年一代演员,各有千秋,但都聚焦经典传承的话题,尤其是“大师版《牡丹亭》”汇集了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当今昆曲界著名老艺术家。这次演出,在昆曲发展史上,可谓盛况空前。

450年前,莎士比亚诞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小镇,随后一生创作了无数经典剧作。无论是那些不朽的历史与爱情,还是阴谋与战争,其作品在全世界不同的导演与演员的演绎中呈现出姿态万千、丰富多样的面貌。今年4月至11月,国家大剧院推出“致敬!莎士比亚”系列演出,来自不同国家、运用不同语言、呈现不同风格的8台莎翁大戏轮番上演。或续写,或改编,或解构,或颠覆,拂去历史的尘埃,450年后的莎翁依然魅力无限。

戏剧奥林匹克首度来华

对话与碰撞,让今年的戏剧显得尤其精彩纷呈。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成批空降大师名作,各种“国际戏剧邀请展”纷至沓来,不同风格和表演形态的戏剧演出,让人们更加直接和切近地看到国际戏剧的发展状况。其中尤以11月1日至12月25日登陆北京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最具震撼力。这是其首次来华,不仅荟萃了22个国家45台中外剧作,更是云集了特尔佐布罗斯、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等“大咖”。除了昆曲《红楼梦》、评剧《城邦恩仇》、秦腔《窦娥冤》等中国剧目,立陶宛的《哈姆雷特》、日本的《李尔王》、格鲁吉亚的《麦克白》、俄罗斯的《群魔》等等,为首都观众献上了戏剧的饕餮盛宴。

从第一届在希腊雅典举办时提出的主题“悲剧”,到第二届日本静冈的“创建希望”,再到第三届俄罗斯莫斯科的“人民的戏剧”,第四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超越国界”,第五届韩国首尔的“爱”,这一届“戏剧梦想”主题,实际上也表达了中国的戏剧梦想。它给中国戏剧带来的启发必然是多元的,这或许也是本届戏剧奥林匹克给我们留下的最大遗产。

经典《雷雨》变笑场

今年的话剧圈,戏外比戏里更热闹。7月24日,北京人艺经典话剧《雷雨》演员杨立新发出5条微博,称“《雷雨》成了爆笑场”。此前一天,公益场《雷雨》竟引起“哄堂大笑”,并且笑声“贯穿全剧”。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文化界人士和观众纷纷加入话剧《雷雨》遭遇笑场的事件讨论,观点交锋激烈: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观众不懂得欣赏经典,有人则认为《雷雨》剧本和表演与时代有“代沟”。一个悲剧经典却引发当下观众笑场连连,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尴尬又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不容置疑的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娱乐高歌猛进的时代,无论什么东西都要与娱乐挂上钩才能赢得市场,久而久之,“笑”几乎成了衡量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和欣赏方式,经典在笑声中被解构。其实很多学生在看《雷雨》的时候,热衷于留在剧情的表层空间: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周萍夜探四凤窗户被关……这个时候,在学生们眼里,作为悲剧的《雷雨》就成了喜剧,“笑”成了一种自然反应。

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无论是对原剧本的挖掘还是人物表演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其遭遇笑场,表面看是不少年轻观众缺乏相应的艺术修养,从根本上说,却是文化审美的扭曲。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虚无主义,对严肃、崇高、悲悯等缺乏共鸣,更不要说产生敬意;反过来,却对一些低俗、空虚、无聊的东西趋之若鹜。这可能与当下娱乐氛围有关,更与深层的文化生态有关。无论原因如何,都引出了一个让人不得不深思的话题。

中国京剧节以评代奖

曾几何时,评奖已然成了艺术创作的指挥棒,评奖代替了评论,奖杯代替了老百姓的口碑,评奖办节已成常态,各种奖项满天飞,“双黄蛋”更是层出不穷。正因此,2014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节“出人意料”地首次宣布取消评奖环节,代之以学术研讨、只评不奖,才那么地契合了社会和业界期待,获得广泛的好评。

设置奖项的初衷,本应是保护、推动创作,但多年来创作与评奖的互动效果却事与愿违,往往是为了评奖而评奖,忽视了艺术本身的规律。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为了一个人,排了一出戏,演不了几回,拿了一个奖,最后一个大钉子把奖高高挂起”。评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一些人往往将“奖项”异化为“政绩”。不菲的投入打造一部戏,如何证明成功呢?似乎只有去拿一个奖才能交差。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老百姓的口碑,没有更多的深入基层的演出,一部戏获得再多的奖意义也不大。更有一些戏,只是为评奖而排,拿完奖就结束了,没演几场就“刀枪入库”了。这样的戏,老百姓几乎看不到,更别谈对观众的艺术熏陶和审美引领了。

京剧节取消评奖,不仅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改革。评奖对于鼓励创作、繁荣文艺功不可没,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京剧节取消评奖无疑给一些人提了醒。文艺创作,不能再埋头于各种奖项之中,而要抬头看路,好好领悟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他们到底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如何让艺术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剧目质量,关注群众评判,观众口碑才是评价一部戏是否成功的标准。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另类文学 中国文学网 中国戏剧 汤显祖 2015年01月04日 09:2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