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文字走过了表形、表意和表音的三个过程。大量的原始文字、古典文字,例如西亚的两河流域5000年前的楔形文字,后来大都被表音的字母文字取代了。在林林总总的世界文字之中,现在还留存的不采用字母来标音的古典文字——“意音文字”,只有汉字一种。
中国文学网了解到,古老的汉字从定型的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500年的历史,为什么它能够长盛不衰,至今还有强盛的生命力呢?从秦汉的“隶变”到现在,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说,“汉字适合汉语,所以3000多年只有书体的外形变化,没有结构的性质变化”。一句话——汉字适合汉语,点出了这个奇迹的奥秘。
瑞典的汉学家高本汉早在90年前就说过:“这个文字是中国人精神创造力的产品,并不是从它族借来的;书体很美丽可爱,所以中国人常应用他为艺术的装饰品。而且学习起来也并不见得怎么繁难;只需熟悉了几百个的单体字,就得到了各种合体字里所包含的分子。”
如果说,周有光是精通世界文字发展史之后,对自己的文字有坚定的“自知之明”,高本汉便是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之后的“旁观者清”了。
许多欧洲人是冲着古老神奇的汉字来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高本汉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生于1889年,1909在俄国学汉语,1911来西安,两年间调查20多种方言,1915年写成《中国音韵学研究》的博士论文并成为教授,他是最早、最成功的西方汉学家,他的博士论文指导着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创建了中国的现代语言学。法国教育部现任的汉语总督学白乐桑也是个汉语汉字迷。他1950年出生,1973年来北京留学。他说过,汉字是艺术,一见到它就被吸引住了,并且挥之不去。他认为学好汉字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编了一系列通过常用汉字学汉语的好教材,多年来成为欧洲最流行的汉语课本。
诚然,在外国人当中,也有些人鄙视汉字,认为中国人时至今日还在使用几千年前的汉字,是落后的“抱残守缺”的蠢事,有些人恐惧汉字,以为应该绕道走、不学汉字、直接学汉语才是聪明人。和他们相比较,高本汉和白乐桑是高明的学者,是真正的聪明人。
自从汉字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900卷、近五万首《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汉字为缔造中华文化的圣殿立下了丰功伟绩。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着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准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形成了“目治”的习惯。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最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作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为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文学名著《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汉字、就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
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战乱和分裂的时候,但总是分久必合、分少合多。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音标——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韩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才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不论是什么时代,也不论是什么字体,都创造了书法的艺术。历来的文人学士大多兼通诗文书画,和诗画融为一体的书法艺术,给后代留下了无数珍贵墨宝。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苏东坡、米芾等数不清的书法家,不但为华夏子孙耳熟能详,其作品,哪怕只是印刷品或拓片,千百年过去了,都还能受到许多外国朋友的喜爱和崇敬。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论在公众场合或是私家屋舍,还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凡此种种,都说明汉字确是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