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你知道“普通话”是如何产生的吗

据中国文学网报道,所谓“普通话”,即今天通行的标准汉语,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二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三是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共通语的存在。周秦时期,列国间即通行一种“雅言”,此后历代皆有“正音”,明清时有“官话”。清末开始,称为“国…

中国文学网报道,所谓“普通话”,即今天通行的标准汉语,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二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三是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共通语的存在。周秦时期,列国间即通行一种“雅言”,此后历代皆有“正音”,明清时有“官话”。清末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起,大陆则改称“普通话”。这是就概念而言。


章太炎著《新方言》


至于推广标准音的行为,则始于清末读书人发起的切音字运动。今天我们使用的“普通话”有怎样的发展过程,“普通”一语有何内涵?就此问题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东杰老师进行专访。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国语运动发端于1890年代开始的“切音字运动”,最初目的是为下层社会提供一套拼音符号,既可作为文字使用,又可用来辅助识认汉字,以迅速普及教育。

要向普通大众传播知识,最便捷的方式是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因此,切音字运动者最初的想法是先在不同地区推行以当地地方音为标准的切音字,使民众迅速掌握一套读写工具;以后再慢慢推行全国统一的切音字,就可以统一语言。但也有人认为,这不但不能统一语言,而且会使得文字也发生分裂。与其先分裂后统一,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推广全国标准音的切音字。20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大量传播,人们认为国语统一是融会民族感情、培养国家观念的必由之路,第一种方案受到广泛批评。

因此,普及教育和国语统一是国语运动并行的两大目标。前者意在提升人民文化水准,主要从文字方面着眼,侧重在“民”;后者欲打破各地人们的社交障碍和心理隔阂,主要从语言方面着眼,侧重在“国”。两者都服务于民族国家建设。此外,普及教育势必打破社会上下层的文化隔阂,至少是缩短其差距,和国语统一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但它们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紧张。

以文字统一语言,主要的意思是,先统一字音,以之为标准,去统一各地语音。这和中国过去的“读书音”观念有关。过去的读书人读书时有特殊的音,和说话的音不同。他们的读书音实际上也参差不齐,不过总有一个大致共同的方向,就是“雅言”、“官音”。顾炎武就曾说,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应讲雅言而不是方言(大意)。这是以文字统一语言的一个历史基础。

以文字统一语言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以比较文雅的书面表达方式来统一并提升各地民众的口头语言。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候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就是这层意思:国语要富有文学性,要精确,不是直接把口头语搬到纸面了事。

大体看,自清末始,文字统一语言的观点就获得了官方赞同,成为国语运动的主导取向。这其实是对文化传统,尤其是“大传统”的尊重。近代国语运动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变革,不是抛开传统另搞一套。从历史上看,中国地广民众,而能大致维持统一,正得力于我们有一个各地共享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我们的宇宙观、生活方式、社会理想,乃至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我这样说不是轻视地方传统、民间传统(也就是所谓“小传统”)。但我们要知道,“小传统”和“大传统”并非对立的,而是有同有异,且相互滋养的。抽离“大传统”,“小传统”也会垮掉,至少也会衰落。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中国传统特别重视文字,对口头表达不大注重(当然不同时代也不一样)。整个“大文化”都是围绕文字展开的,即使研究音韵也是在此前提下展开的,主要关注“字音”,而非“口音”;关注古音,而不是当代的语音。直到清末的章太炎写另类文学《新方言》,学习西汉扬雄,广泛征集各地方言语词,这个观念才开始有所转变,但他的目的依然是证明,各地方言都是古代雅言的遗传和讹变。所以他还是要从古代典籍中寻找这些俗语的来源。

国语运动则提出“言文一致”。这有两方面,一是我们熟知的,方式文言,写白话文;二是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要求文字反映语音,要用“耳治”,不能用“目治”。在这个大方向主导下,有各种“奇怪”的建议,比如曹聚仁提议写“别字”——“别字”一般都是同音字,曹聚仁认为这是迈向汉语拼音文字的一步。最激烈的建议是废汉字,钱玄同曾设想直接废汉字,改用世界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化人推行“中国字拉丁化”运动,最终目的也是废汉字。这个想法在 “进步”人士中很普遍。直到上个世纪末,因为计算机解决了汉字输入法,才逐渐式微。

要废汉字,当然是珍视文化传统的读书人不能接受的。章太炎、钱基博等都说过,中国识字率不高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是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的问题;拼音文字不一定好学,也有很多使用拼音字的地区,识字率还不如中国。而且要完全实现“言文一致”也是不可能的。语言和文字、文章之间永远有距离,不可能一模一样,西洋也并没有言文一致。任何文化中,口语都难免啰嗦,不精确;文章就要精炼准确得多。

这个辩论又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普及教育,采取什么方式?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看齐?用20世纪上半期的话说,就是提高还是普及?这是一个大问题,直接影响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整体文化素养。从语言运用就可以看出,越粗鄙话的越容易流行,说的人洋洋自得,仿佛粗俗是一种美德。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言文一致”的口号,但跟这个思潮中的某些极端取向有关。今天看起来,反对“言文一致”的人不是没有道理(我这样说并不否定近代语文改革运动的成就)。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另类文学 普通话 文字统一 2014年11月07日 08:5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