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她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10月份,叶嘉莹最新修订著作合集《迦陵著作集》及《人间词话七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界重视。近日,叶嘉莹在天津家中接受采访,毫不避讳地讲述往事,将自己成长、治学、养家的传奇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位饱经磨难,曾各地奔波授课的学者表示,她自己的根是在中国。
生于书香门第的学者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日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饮水词人纳兰成德源出一家。因民 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叶嘉莹说自己是蒙古裔的满族人,“我们属于蒙古土默特族,只是这一支部落早在努尔哈赤勃兴的时候便被吞并了。”
就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叶嘉莹的祖父去世了。而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现在,在叶嘉莹天津家中的客厅中仍挂着一幅极富传统意味的荷花,“我出生在六月,父母说那是荷花的生日,所以我的小名叫做荷。”那时的叶家恪守礼仪,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文学名著《论语》。叶嘉莹说自己小时候“认字”是根本,背诗倒没有刻意学过。那时她的父亲可算启蒙老师,会拿毛 笔与朱砂在黄裱纸上写字、画圈,教她辨识字形字音,并借机带出不同读音蕴含的道理,热心的伯母也教她从《唐诗三百首》开始读唐诗。11岁的时候,叶嘉莹已能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
除了文字什么都忽视的“马虎人”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那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父亲随着国民政府的迁移一直在大后方的国统区工作,音信全无;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岁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诗词大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 来。”可是,叶嘉莹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些宝贵的材料当作自己做学问的“武林秘笈”,生活刚一安定,她便将之交付恩师女儿,并着手整理出版,“我讲课也从不按照老师的(笔记)。只是觉得,若老师的思想就这样失传,很可惜。我还被别人笑:除了文字,做什么都马虎。”
在恩师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做研究的环境。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馆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到天黑。
“我的根在中国”
单看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有人能够把叶嘉莹这样一位才女、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实事上,她将二者平衡的十分好。虽然投入诗歌中会忘记一切,但叶嘉莹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据另类文学了解,在台湾授课的时候,叶嘉莹生活较为宽裕,还能请人帮工。但来到北美教书,再也无力负担请工人的费用。为了节约,叶嘉莹甚至“算计”起了租房的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的学校近、离菜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米做饭,洗菜切菜。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这样的生活,叶嘉莹过了几十年。在台湾,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她甚至还会亲手洗刷尿布——赶上下雨,台北冬日十分阴冷,叶嘉莹会生起炭火盆将其烤干。在常常去家中串门的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直到他去了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在教书,我也并不是好为人师。”虽然年已九旬,但叶嘉莹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并无多少疲态,声音仍然十分清亮。她说,自己更大的爱好是“好为人弟子”,喜欢学习。回忆起当年学习用英文授课的经历,叶嘉莹说,如果换了别人,又要养家糊口,又承受这样的重担,兴许会每天痛哭流涕的跟丈夫吵架,那就不同了,“我就不是这样的人。”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