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非遗”有根 黑陶传承在弯道上创新

中国文学网报道,《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在德州黑陶人心中,文化皈依和艺术心态,两个共同的文化情结时刻存在,如何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根传承好,同时获得更多的创新动力源,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学习和探讨的过程。“非遗”有根徒手和泥,再在轮盘…

中国文学网报道,《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在德州黑陶人心中,文化皈依和艺术心态,两个共同的文化情结时刻存在,如何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根传承好,同时获得更多的创新动力源,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学习和探讨的过程。


“非遗”有根 黑陶传承在弯道上创新


“非遗”有根

徒手和泥,再在轮盘上拉坯,瞬间薄如蛋壳的陶坯被拉至一拃高,作为“非遗”传承人,王宪利的高超技艺令人惊叹。

不过,近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王宪利现场展示了手工制作各种桃芝小把件,试图以易于记住的方式,向现场观众“示好”。在这次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王宪利心情大好,往常以保持黑陶的纯正古朴血统为原则的他,热情地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已经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是时候得到更多的人认知和认可了。

除转动的轮盘是靠电机拉动外,无论是拉坯、烧制还是雕刻,德州黑陶的制作,在王宪利手上,与4000年前的黑陶制作工艺,并无二致。而在烧制的最后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更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每每说起这些工艺流程,王宪利仿佛沉浸在一种美妙的享受中,自成为国家级“非遗”以来,王宪利很庆幸,作为有形的非遗,德州还是有一部分人在从事这个行当的,而他一干就是35年。

与一些抢救性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德州黑陶至少从未面临消失的尴尬,反倒是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它始终容纳、传承在德州人的生活中。

“黑陶有根,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开发得不够也不怕,就怕流失在现代文明中。”王宪利说,像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是消失得最快的非遗,而德州黑陶成为国际级非遗的前提是,它的根还挺深。

在弯道上创新

作为中国美协陶艺委员会会员、中国黑陶研究所所长,1939年出生的刘浩,一说起非遗文化,心里总有些五味杂陈。

网络文学了解,1987年,已近知天命的刘浩回到了齐河老家,潜心于龙山黑陶文化的研究,并获得1989年的前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金奖等荣誉。那时,刘浩以为,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文化能这样持续被研究发掘和创新下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黑陶更像是一种手艺,也是谋生的手段。1979年,德州要在芦庄成立市乡村三级联营的工艺美陶厂。当年9月,擅长这种黑陶制作的东北人寇维军,被德州市作为技术指导员引进过来。当时,寇维军提出的条件是解决全家农村户口,月薪120元,外加每年800斤小麦。

上世纪德州人对黑陶制作,主要是在少有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和发掘原始的黑陶制作技艺。1984年,寇维军创作的黑陶获“山东省旅游工艺品优秀奖”,宋庆龄故居也曾展销这时期的黑陶。1987年前后,王宪利成功挖掘出通体薄如蛋壳的蛋壳陶,还得到了去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的机会。

德州黑陶的全国展出打出了名声,但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被众多会制陶的民间手艺人盯上。跟很多文化产业一样,总会在经济利益和市场之手面前,驶向一条弯道,黑陶文化在德州亦如此。“会拉坯、能做几个花瓶,会捣鼓几个花盆的,都跃跃欲试。”刘浩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王宪利跟所里的其他主张走工艺品复制之路的人思路相左,决定离开黑陶研究所,而此时寇维军已离开多年。后来的事实证明,做黑陶的人是多了,但粗制滥造反倒是让黑陶产业裹挟着过多的商业利益诉求,与黑陶文化的健康发展渐行渐远。

不过,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开片陶、彩云陶、玛瑙陶、紫檀陶、古铜陶,黑陶在器型和民族文化特色上,仍得到了发掘和创新。

产业铜臭味太重

自2010年创办工作室,张辉在齐河从事黑陶制作和销售的团队增加到二三十人,在这个产业里,他一直是小步慢慢往前走。

张辉感觉,德州黑陶成为国际级“非遗”是好事,但其实好多人并没有把握住这个行当的精髓。跟其他一些一代代师傅传徒弟,沿袭下来的非遗技艺不同,黑陶技艺真正发掘,只有三十几年,里面需要沉淀和挖掘的东西仍很多。

“我感觉搞黑陶的人圈子不大,交流不多,大家是各自为政,各自为利。”刘浩说,现在的黑陶文化,没有全面的社会调查和整合,也没有足够的创新力和氛围,受市场因素影响过大。

对此,年过七旬的刘浩,一直在奔走,希望德州的黑陶文化能重新梳理,将原本碎片化的研究串联在一起,形成整合力。而要完成这个工作,除了成立专业的协会并发挥号召力,还得洗掉黑陶产业的铜臭味。

刘浩说,盛名之下无虚士,既然有了国家级非遗的名号,从事黑陶文化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人,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不能会拉坯、做个陶瓶,就说自己是非遗产品,如果那样,反倒会被非遗的名声所累。

德州黑陶真正要与国际级非遗名头相对称,除了这个行业的协会要与非遗文化接轨,创造一个艺术创新的平台,提升这个群体的文化修养,相关部门也该合理有序地引导,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评价体系,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领这个产业健康发展。刘浩认为,拿非遗这个名头来说,并不是谁申报得早,谁就受益,而是以非遗传承为契机,创造更容易让艺术得到发展与创新。

非“物流”式传承

在郭家庵十二年前建的老房子里,堆积着众多王宪利收藏的书,这是他早年研究黑陶文化与龙山文化留下的。而这些故纸堆里的考古记载,成为王宪利创新黑陶艺术的基础。

房子院内西侧,是一口砖头垒砌而成的土窑,窑体已经被熏黑,处处透露着陶文化的原始与古朴……下一步,他准备把他的生产地搬到靠近京杭大运河的地方。

在王宪利看来,在很多展会上,或许能见到很多传统文化的展演,但它在当地的群众基础可能已经快断档了,这种“文化物流”式的传承,表面看是一种繁荣,实际削弱了地方基层文化的传承。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或者作为地方名片过度向外推介,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被割裂与分化。

所以说,德州的黑陶文化要传承,除了找到更多合适的传承人,还应该尽快建立非遗保护机制,引导社会赞助或资本进入,以及相应的鼓励措施。

“说白了,就是要有人专注于技艺创新与传承,能诞生大师大作,闻名全国走向世界。也要有技高的匠人,让批量的工艺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接受。”在王宪利眼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德州黑陶世世代代在德州传承。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网络文学 黑陶 非遗传承 2014年11月07日 08:1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