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太平天国“天京陷落”150周年,直到现在国内史学界对如何定义天平天国运动还有很大争议和分歧,而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裴士锋(StephenR.Platt)在他2012年的历史著作《天国之秋》里绕开了这个争议,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到19世纪中叶的全球化背景下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这场叛乱与西方基督教思想有关联,这场叛乱搅乱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这场叛乱有太多西方媒体、传教士、士兵和官员亲历。作为一名美国历史学家,裴士锋从这个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天国之秋》中文版2014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文版出 版之前,裴士锋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采访。
裴士锋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学生,他的这本另类文学《天国之秋》继承了史景迁以故事讲史的特点,他把太平天国放在19世纪的世界史中来研究。在《天国之秋》中,裴士锋首先将这场战争定义为“内战”,而不是“叛乱”或“起义”,因为他意图撇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干扰,纯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 “长久以来,西方史家撰述这场冲突时站在王朝那一边,至少在术语的选用上是如此。太平天国的确是叛军,但把这整场战争称作太平叛乱,就是判定叛军永远站在不对的一方,就是责怪他们反抗其合法统治者,摧毁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原本是承平稳定的帝国。但回到当时,很难分辨哪一边的破坏较大、比较暴力,尤以战争最后几年为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家通常采取相反的立场,把太平天国视为原始共产主义的农民叛乱,把这场战争叫作‘太平革命’或‘农民起义’。我希望读者看过这本书后会明了,一如称太平天国是造成这场战祸的唯一凶手并不公允,声称他们在打造某种农民乌托邦,同样流于夸大不实。”
裴士锋在书的一开头就表示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恢复中国十九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中国不是个封闭体系,全球化也谈不上是我们有时以为的晚近现象。大清帝国透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及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受到外界即时的关注。”
作为一个美国人,裴士锋认为,美国人该认识太平叛乱,不只是因为该了解中国历史,或因为有美国自己人涉入其中,还因为这有助于阐明美国内战在美国国外的遥远异地所产生的更广大影响。裴士锋认为,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两个最大的贸易市场,两个国家的内战,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得想办法让它们恢复秩序。英国本可能介入美国以重启棉花贸易,但经过权衡,英国人发现介入中国相对更加容易,因此最终选择投入中国的内战。
从网络文学了解到,1864年,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勋爵指出,英国参与镇压太平军,重启中国贸易是最重要的事情。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中国与美国两场内战的同时进行,绝非不值一顾的小事,而本书的基本论点之一,乃是一八六一年美国内战的爆发迫使英国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了中国内战的结局。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为了解英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角色,我们得记住,英国面临着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得想办法恢复其中一个的秩序,而基于本书后面会解释的几个理由,英国本可能介入美国以重启棉花贸易,但却选择投入中国的内战。事后英国首相会把介入中国一事,当作英国为何得以在不干预美国内战下仍能熬过经济崩溃的原因。或者换句话说,英国靠着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