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热闹的搞国学诵读,扎扎实实的抓语文考试”“如何让本就缺少传统文化滋养的教师群体,去重视、传承传统文化?”“三字经里‘融4岁,能让梨’弘扬谦让、友爱的做人道理,竟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引起争辩。”……据另类文学报道,针对当下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在此间召开的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认为,要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课程、进教材、润心灵,需迈过调整考试评价内容、培训教师、获得社会认同这三道坎。
1-2日,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召开。部分与会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利用多形式、多手段、多途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教育学会的秘书长杨念鲁将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一个民族的DNA,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认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课堂是重要阵地,教材是重要载体。
但在现实教学中,传统文化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出现个别地区小学课本删除古诗的做法。四川省教科所教研员刘晓军说,目前国学经典进中小学主导教材的比例不足。以北师大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12册教材中古典文本共45篇,仅占总篇数的12%。“虽然一些学校将国学经典编入校本教材,在临余时间安排诵读,但这种从外围逼近核心的作法效果有限。”
在基层教学一线,有教育工作者用“表面热闹的搞国学诵读,扎扎实实的抓语文考试”,这句话来概括国学在当下语文教学中处境尴尬。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校长黄润清认为学习国学“外热内冷”背后的原因,一是现行语文考试制度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核重视度不够。简而言之,考试是教学方向,要想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抓好考试评价。二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弱化、破坏,导致当代教师群体普遍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如何让缺少传统文化滋养的一代人再去培养下一代人?
与加强师资建设、调整考试评价内容相比,获得社会认同则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从网络文学了解到,绵阳外国语学校校长徐勇对此感同身受:“在教育教学中,不少家长抱怨学古文、古诗词没有什么用,反而加大教材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此外,身处社会转型期中的当代国人,受多元价值观冲击,不认同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举例道,三字经里“融4岁,能让梨”的故事,竟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引起激烈争辩,有人写文《儿4岁不让梨》反驳这一教人谦让的做人道理,还被不少媒体转载。
对此,杨念鲁等教育工作者呼吁加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应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国学所占比重。从研制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入手,编制可供选择适应不同学段的丰富多样的教学和学习素材。二是整合资源,加强师资培养,注重传统文化的科研,加强教学指导。三是制定评价体系,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