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天下粮票:一代人的吃粮记忆

“没有粮票,寸步难行。”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大三的陈同学想象不到,当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她现在想吃饭,可以随便进出任何餐馆;可以买方便面、水饺、汤圆自己去煮;可以叫肯德基、麦当劳外卖上门。但是,建国30年间人们的吃饭记忆,成了不少上了年纪的人的浓浓的乡愁,却也是80、90一代记忆的空…

“没有粮票,寸步难行。”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大三的陈同学想象不到,当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她现在想吃饭,可以随便进出任何餐馆;可以买方便面、水饺、汤圆自己去煮;可以叫肯德基、麦当劳外卖上门。但是,建国30年间人们的吃饭记忆,成了不少上了年纪的人的浓浓的乡愁,却也是80、90一代记忆的空白。


原版粮票(上、下)和被涂改作假后的粮票(中)


计划供应征购农村粮食供应城市居民

“1953年前,我们自己种的粮食可以自由买卖。但到了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了,余粮只能卖给国家。”今年76岁的老人梁传达回忆起建国初的那段岁月,并不清楚当时政策为什么一下子就变了。

中国文学网报道,1953年粮食歉收,东北等主要产粮区减产70亿斤。收支相抵,全年出现40亿斤赤字。全国各大城市粮食缺口,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够供应,上海出现大米抢购风潮,全国经济波动,人心不稳。当年10月,中央政府做出决定: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调整内部关系。于是,几个新名词诞生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梁传达家当时种5亩地,水稻亩产八百斤,“好像一年要交200斤的公粮,我们那里是丘陵,不用鸡公车,都是我和父亲用担子挑着去。”在此之前,交完公粮,剩下全家5口的口粮,余下的粮可以卖给私人,换些钱应急、置办家用等。“但是1953年之后,队里会核实每家的人口、粮食产量,计算好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和应交的公粮,剩下的部分则必须卖给国家。”当然,国家的统一收购价是远低于原来市场价格。

梁传达不知道的是,正是像他一样的数亿农民的贡献,让当时全国6亿人口都有了饭吃。而为了兼顾公平,杜绝贪污腐败,2年后的1955年8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要求对城镇居民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粮食,粮票制度正式诞生。并形成了“四证三票制”和“两类九等”供应制,“四证三票制” 是指: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以及地方料票;而“两类九等”供应制则是根据市镇居民的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大米与面粉两类),确定市镇居民的具体供应等别和每月口粮定量标准。

缺粮记忆:

当年没有粮票有钱也得饿肚子

粮票发行一年后,如今的川粮协会会长蒋俊出生在了山城重庆。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暑假,还在个位数年龄的他,有一次和两个小伙伴去綦江县耍,“那时候家里粮票都很紧张,家里只给一斤的粮票,从来不会说给五斤、十斤的粮票。”当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重庆与綦江之间一天只通一班车,买不到票只能等第二天。结果,在回来时,因为票紧,蒋俊3人没买到票,“我们带的粮票只够吃一天,节省节省撑了两天,可还是买不到票,心里急得团团转。”蒋俊与小伙伴想多给些钱, 买点饭吃,可是根本行不通。“我们当时饿疯了,就像乞讨的一样,逢人就问能不能买张粮票,最后是一个60岁的老婆婆卖了1斤粮票给我们,5毛钱,当时的工资才10块钱左右。”正是这一斤粮票,让他们3个买饼充饥,熬到了有票回家。

彼时,粮票被称为‘第二货币’。“粮票有时候比钱值钱多了,有钱没有票,什么都买不到,肥皂要票、拖鞋要票、缝纫机要票、手表要票,连女性用的月经带都要票。”蒋俊说。不仅仅是粮食,当时食用油也奇缺。“每人每月四两油,2斤肉,油荤特别缺。”蒋俊说,每月到了割肉的时候,他就会大晚上去排队,“专挑肥的买,不买瘦肉,肥肉回去可以炼油。”这样才勉强保障了一家人的用油。

粮食定量供应最怕老家来亲戚

在票证奇缺的年代,怕没票,更怕老家来亲戚。“老家来一个亲戚,就要吃掉一个人的口粮,那家里就得有一个人饿肚子了。”当时,每家都按人口定量,老人、小孩定量都不多,所以家家都感到粮食紧缺,加上副食品少,且多实行凭票供应,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更感到粮食困难。孩子吃不饱,大人饿肚子,身体瘦弱,营养不足,不少人患浮肿,所以,那时亲戚朋友很少走动。如果至亲好友因事必须请吃饭,客人也会主动拿出粮票。“这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在那时是司空见惯的事,并不感到难为情。”

那个时候,就算是身为共和国总理,也要为粮票犯愁。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请张爱萍、钱三强、王琻昌、邓稼先等两弹研制的领导、专家谈工作,而后请他们吃饭。这次吃饭,就是每人一块油饼,一碗烩菜,中间一个砂锅里面有几个肉丸子。饭后,秘书说:总理请客是自费的,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的粮票,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二两粮票。

粮票印上语录仿制假票被识破

1955年,四川发行第一套粮票,与一分钱的纸币有点类似。正面书写“四川省地方粮票”“四市两”“四川省粮食厅制发”“一九五五年”的字样,背面印有“本票只限于四川省内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严禁买卖、伪造,涂改无效,遗失不补”的字样。“到了文革时期,粮票的做工进一步完善,1969、1970、1971年四川省的粮票上还出现了毛主席语录。”在梁军收藏的文革年间的粮票上,写着“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最高指示。

梁军指着一张面值为“二十市斤”的粮票说:“这其实是一张1斤的粮票。”但其上面所画的图案和20市斤的一样,均为一艘轮船,且票面大小一样,只是1市斤的票面呈灰黑色,而20市斤的票面呈紫红色。“是一个人私下将数字‘1’改为了‘20’,文字‘一市斤’改为了‘二十市斤’,并把票面颜色均涂改为紫红 色。”如果不仔细看,基本看不出什么差别。“但是1市斤的票面上写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语录,而20市斤的票面上则写着‘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这人就这样被发现了,被判处伪造粮票罪,坐了5年大牢。”

粮票上的图案记录一地风土人情

如果不是去参军,蒋俊可能不会发现粮票还是一地风土人情的代表。1973年,蒋俊参军去了青海,做了部队的文书,每年招新兵之际,他都要去各地奔波,而这就必须要一把全国粮票。

当时,粮票有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上普及使用。尽管还有省级粮票、市级粮票和县级粮票,但只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实行,县级粮票跨县则不能流通,省级粮票跨省则不能流通。“如果要出差,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蒋全国粮票比作今天的美元可以“满天飞”,而地方粮票就是“团团转”。

因为全国粮票的地位,各地“只收不找”,所以蒋俊每次招新回来,手头都是一把找零的地方粮票。“积累多了,我发现各地的粮票都不同,而且有些还特别漂亮。”

许多地方将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设计在粮票上,如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湖北的黄鹤楼、西藏的布达拉宫、上海的外滩、湖南的韶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制作特别精美,闭上眼睛,前面好像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四川省1973年发行的粮票上,有火车、梯田、三峡等图案,“这些都是当时四川的一些历史人文的缩影,非常的生动逼真。”而在成都市1981年印制的粮票上,有合江亭、红旗剧场、宝成铁路等图案。

历史见证市场经济发展票证经济落下帷幕

网络文学了解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逐步放开了对于粮食的交易。“粮食渐渐就变得不再那么紧俏了,而粮票也可以随意地交换东西了。”梁军说,1979年20多斤地方粮票可以交换1斤鸡蛋,而如果是交公粮,可以用100斤粮票顶替100斤的粮食。在有些店铺也可以自行“变通”,“买大米的时候凭粮票就是1毛4分2,没有粮票那就得多给点钱,得1毛8或者2毛。”这是当年蒋俊挨饿时所不能想象的。

1987年,梁军进入大学学习,“我是生活委员,全班的粮票都由我发放,一个人发32斤的粮票”。但基本上大家都吃不完,“因为以前没有油水,菜也少,只能吃饭;后来油水多了,肉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多吃点菜,粮票自然就用不完了。”那时候,他们班的女生经常会用剩下的粮票去超市换香皂、拖鞋、洗发液等物品。而这也是蒋俊所不能想象的,他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到月底,粮食不够的时候,母亲就会买很多白菜和萝卜回来。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被确立,国家粮油敞开供应,粮票从此成为收入历史的口袋,而长达40年的“票证经济”也最终落下帷幕。粮票则成了蒋俊和梁军等人无尽的乡愁和回忆。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网络文学 天下粮票 计划经济 2014年10月28日 09:0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