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耍猴人训练猴子打自己 “戏猴”改“武戏”

日趋没落的新野猴戏被舆论密集关注,源于今年7月,四名新野耍猴人在牡丹江市街头表演时,因没有“野生动物运输管理证”被当地森林公安刑拘。9月23日,牡丹江市东京城林区基层法院一审判决,四人犯“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不过因情节较轻不予刑事处罚。10月8日,耍猴人通过新野县猕猴艺术协会邮寄…

日趋没落的新野猴戏被舆论密集关注,源于今年7月,四名新野耍猴人在牡丹江市街头表演时,因没有“野生动物运输管理证”被当地森林公安刑拘。9月23日,牡丹江市东京城林区基层法院一审判决,四人犯“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不过因情节较轻不予刑事处罚。


为逗围观者一乐,耍猴人王中续常常要被猴子们扇得龇牙咧嘴


10月8日,耍猴人通过新野县猕猴艺术协会邮寄了上诉状。16日协会发布公告,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辩护律师团参与二审诉讼,会长张俊然担心,如果此次关于“运输证”的判决开了先河,街头猴戏表演艺人的处境将雪上加霜,对没落中的猴戏艺术传承也会不利。河南省新野县曾被媒体称为猕猴丛林外的第二故乡,当地猴戏表演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新野猴戏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另类文学了解,猴戏这一街头表演艺术,在最近30多年里不断被城乡变迁和文化发展打磨、筛选;耍猴艺人也在与城市管理、社会文明的持续磨合中步履维艰。留守这一行当的猴戏艺人,再一次面临抉择,有的萌生退意,有的忐忑前行。

被驱赶的街头耍猴人

10月25日下午,湖北荆门市,一条步行街附近,来自河南新野县的耍猴艺人王中续在和猴子逗趣、拉扯,黝黑的脸上表情丰富而夸张。一名城管突然出现,态度不错,但王中续和同伴还是停下,不争不辩,开始收拾道具。

“人家让走,马上走。”结束演出的当晚,44岁的王中续表达了自己对“被管理”的态度。虽被驱赶,但他们仍然觉得这个地方不错,考虑再留一天。然后去哪儿?“看着地图一个个地方走吧,心里也没底儿。”

“没底儿”也是他对自己职业前景的判断。“别的地方不会查吧?我们办不了‘运输证’……要是查就没法干了。”此前,他的同乡兼同行鲍凤山等四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街头耍猴时,因没有“野生动物运输管理证”,被判“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在王中续等耍猴艺人的经验内,猕猴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他们被驱赶、被指虐待动物并不鲜见,但因缺“运输证”获罪尚是首次。

25日下午,他们在街头表演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王中续举鞭抽向一只猴子,另一只猴子“嗖”地窜到他背上拽住鞭子,人和猴开始“拉锯”。“不准打!”人群中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突然大喊,并着急地推着她妈妈,“报警,找警察!”妈妈告诉她是“假打”后,小姑娘半信半疑地安静下来。警察没来,不过稍后城管却出现了。

其时,王中续的同伴张志杰在观众围成的圈儿外收钱。张志杰今年49岁,给人印象平和、寡言。“耍猴收钱的,小钱。”他的话语大多有些老派,“朋友意思意思”,与恭维年轻观众时偶尔蹦出的“美女”“帅哥”略显不搭。有人给钱,有人转身离开,或别过头去继续看表演。

“都是假打,她妈妈一解释就没事儿了。”张志杰解释这个小插曲。近年来人们的动物保护观念越来越强,尤其是小朋友,从小就知道爱护动物,“人猴对打”曾多次被指虐待动物,有时候真有人报警,他们也因此停止演出或离开过。

这个如今备受质疑的节目,却是当年艺人们“与时俱进”、为了迎合观众做出的改变。

遭遇现代文明的“武戏”

传统猴戏节目有“啃猴脸”等,穿着戏服的猴子每戴上一个脸谱,耍猴人就配唱一段与人物相称的唱辞。渐渐地他们发现,脸谱有限,人们失去了兴趣,而武打片却开始流行,连小孩儿也“嘿嘿哈哈”地模仿电视剧里的人物对打。“人猴对打”等“武戏”就是那时出现的,不知道是谁首创,耍猴人互相学,许多艺人都会这个节目。

如今时代再次提出要求,有观众反感这种表演,无论人“打”猴还是猴打人。“耍猴人被刑拘”事件发生后,舆论中不乏对街头猴戏节目艺术性的争议声。

新野县猕猴表演艺术协会会长张俊然,事发后分发给会员一些“守则”,包括艺人如何着装、耍猴时不要骂猴子等。他还和被誉为“猴王”的老艺人鲍振庆一起谋划,对猴戏节目进行整改,把容易引发反感的节目内容拿掉。其实,一些动作戏已经在争议声中主动或被动地修改了,比如以前观众打赏时艺人会让猴子磕头致谢,这被认为有损动物尊严而遭淘汰。

王中续也想把节目改得“文明”一些,但又担心吸引不了观众。他多年走江湖的经验显示,许多观众还是喜欢刺激性的节目,猴子打得越响,观众越好奇,甚至还会鼓掌叫好,观众高兴了才会给钱。

王中续挥鞭子打猴是做样子,但猴子骑在人肩膀上扇耳光却实打实。“再不下来开始打了。”王中续对猴子“发怒”,猴子“啪啪啪”回敬了主人三记耳光……“不打了、不打了”,他开始“讨饶”,可猴子又是三记耳光,脆响在2米外都听得清楚。人群中发出惊奇声和哄笑声。如果运气好,没城管来驱赶,一两个小时的表演下来,他的脸会被打得生疼。

能表演这个节目的猴子有两只,一只打得重,另一只打得轻。王中续多数时候都愿让打得重的那只猴子表演。“看你表演不就图开心嘛。”王中续模糊感觉这些节目目前还有一定市场,有人冲着他们大喊,也有许多人看着表演哈哈笑。

今年59岁的张志久是张志杰的哥哥,也是张志杰和王中续成为耍猴艺人的引路者。张志久从1979年开始行走江湖耍猴,直到前年,因家庭变故“息演”。说到 “武打”节目曾经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他用“笑得前仰后合”来形容。不过,不久前张志久临时去山东一处开业的楼盘“商演”,在这一节目中主动用树枝代替了鞭子。

愈加狭小的表演空间

街头耍猴艺人面临的挑战不止是节目,还有城市里越来越小的空间。

25日下午,被城管要求离开后,张志杰、王中续牵着猴子沿着人行道往前走,在一小处空地上给猴子喂水。好奇的人聚拢过来,看到人多,王中续又开始表演。这次的演出时间较长,直到清洁工过来,他们才又离开。

傍晚6时许,步行街上的商贩开始支棚子,张志杰、王中续也打着“时间差”来表演。这时城管可能下班了,行人也多,不过他们刚开始表演就被依然在工作的城管制止。他们决定结束当天的演出,回住宿的小旅馆。

这天下午,张志杰他们共换了3个场地,最长的一次表演近两个小时,最短的只有几分钟。

类似的劝离或驱赶,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遇到一些地方管得严,他们甚至一天换两三个县城。“刚开始就有人撵,换个地方,还是不让。”

城市管理越来越严,是许多街头耍猴艺人的共同感受。城市变化越来越大,他们找表演场地也越来越难。以前火车站、汽车站附近是表演的好地方,如今许多人流量大的车站搬到了郊区;从前在菜市场找块空地,就能把买菜的人聚过来,现在人们买菜的地方都是有顶有门的封闭市场;想去闹市和城管打“时间差”,还要考虑曾经听见声响就能聚拢过来的观众,如今是不是在进站才停的公交车上,或是在绕一段路才能过来的隔离护栏对面。

“楼房拆了还没有建,靠近路边”,这是他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场地,这种场地大多在城乡结合部。不过即便在那里,也难保不会被驱逐。

二三十年前的“生产队”岁月,张志杰、王中续跟着张志久一起,到村里表演,享受着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的待遇。当农村人开始到城市打工时,他们又像逐草而居的牧民,扒着火车皮来到“挣钱更容易”的城市。

为了省钱,许多人扒火车时都有命悬一线的惊险遭遇。曾有人扒上拉钢筋的车皮,缩在车厢连接处的空隙里,火车猛刹车,因惯性移动的钢筋刺进了他的身体,不幸送了命。为了省钱,他们露宿在天桥下的涵洞中,腰风湿、腿风湿,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出门三里是外乡人,无论碰到醉酒的还是故意踢场子的,统统选择忍气吞声。

这种辛苦只有换成了盖房子的砖、梁以及孩子的学费时,他们才觉得值,只有讲到天南地北的见识时,他们才有种职业的自信和喜悦。“毛主席的老家我去过,邓小平的老家我也去过……”张志久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城市的面貌,“大部分城市我都去过,都差不多,就是道路宽一点,楼房高一点……北京切下个‘角儿’不就是县城嘛。”

网络文学了解到,如今交通发达,去往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多,但耍猴人却说“这条路越来越窄”。城市越来越大,他们的表演空间却越来越小。回望来时路,曾被他们放弃的农村市场已成“空心”,只有乡村集市才有人气。

占道、影响市容,这是他们在城市被驱赶的主因。有时候也会遇到查证件,他们大都有河南省林业厅发放的猕猴驯养证,出示证件后虽然仍不许表演,但对方说话会客气许多。

今年7月份,鲍凤山等四人出事时,在东北其他城市耍猴的张志杰等也有耳闻,但以为与平时遇到的被驱赶情况类似。不久前他们回了家,才知道事情“这么严重,闹这么大”。

难倒耍猴人的“运输证”

10月21日,距“霜降”两天,鲍凤山、鲍庆山兄弟俩还在河南新野县鲍湾村的家中。往年此时,他们已在秋收后出去耍猴。外出耍猴卖艺二三十年,受的委屈不可胜数,可鲍凤山说“都没这次惨”。

7月10日,鲍凤山等人牵着猴子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街头演出。此前他们从南阳坐车到沈阳,发现当地有个国际会议,就有“自知之明”地搭上了去牡丹江市的列车。

当日中午,鲍凤山和同伴正在牡丹江市文化广场步行街表演猴戏,两名森林公安要“带走”他们,并开始往车上推。后来他们被刑拘,因为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他们没有“野生动物运输证”。

他们两次共被刑拘了54天。9月23日,牡丹江市东京城林区基层法院一审判决,四人犯“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不过因情节较轻不予刑事处罚。

他们被拘时,猴子也被扣押,6只猴子最终只回来5只,其中两只是鲍凤山的,他另外一只猴子、12岁的“阿丹”在扣留期间死亡。猴子遗体无法运输,他们把它埋在了一处荒山上。

鲍凤山提到阿丹时垂下了头。两只猴子回来后放在弟弟鲍庆山家,小朋友趴在猴笼前玩耍。阿丹活着的时候很护犊子,只要有陌生人靠近小猴子就会攻击。阿丹还是街头猴戏表演的主角,跳舞、投篮……能演很多节目。说起它的精灵古怪和通人性之处,鲍凤山像在夸自家小孩儿。

鲍凤山说,以前从没办过“运输证”,也不知道怎么办,也没遇到过查“运输证”的情况。

10月8日,耍猴人通过新野县猕猴艺术协会向黑龙江当地法院邮寄了上诉状;10月16日,协会发布公告,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辩护律师团参与二审诉讼。会长张俊然说,耍猴办“运输证”得有邀请单位,邀请单位向所在省的林业厅申请后,向河南省林业厅发函,艺人再拿相关资料到县、市林业部门逐级审核,最终由河南省林业厅审批、发证。这对没有邀请单位、路线并不固定的街头耍猴艺人来说很不现实。

张俊然担心,如果此次关于“运输证”的判决开了先河,街头猴戏表演艺人的处境将雪上加霜,对没落中的猴戏艺术传承也会不利。

后继乏人的猴戏艺术

河南省新野县曾被媒体称为猕猴丛林外的第二故乡,当地猴戏表演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新野猴戏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较“非遗”、“传承”,耍猴在艺人们眼中更是一门糊口的手艺。王中续15岁出去耍猴,那些年他一年能挣千儿八百的,在生产队挣工分,到年底也就几百元钱。亲戚带亲戚,邻居传邻居,十里八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耍猴,他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前后人数最多。后来,农村人可以当帮工,但一天也就挣10元钱,相比之下耍猴还是挣的多点,因此有人愿为生活忍这份苦,但现在这个优势已经丧失。他按这次出门的花销算了笔账:“住30元钱的宾馆,一顿饭至少10元钱,俩人加 猴子的花销,一天挣不到100元就得倒贴钱……”

“太受罪了。”鲍凤山的邻居小赵年近四十,十多岁离开学校开始耍猴,刚兴起打工热,他就离开了耍猴这个行当。打工、做生意、种地,彻底转型的人不少,现在的年轻人比当年的小赵有更多选择,有些耍猴艺人也不想让后代再承父业。

曾跑江湖耍猴的黄爱青,家在鲍湾村下辖的于湾自然村,他还记得当时村子里只有两家没耍猴,其中一家因为全是闺女。“现在?”黄爱青有点无奈,现在愿意耍猴的年轻人不多了。他后来转型办猕猴养殖场,同时训练猴子或者耍猴人。这也是如今耍猴人转型的出路。

“可能觉得不上档次吧。”黄爱青分析,年轻人都愿意和同伴扎堆去打工。他曾在村里贴出招聘启事,希望招到喜爱猴子的年轻人,培训后去景区从事猴戏表演,应者寥寥。

跟拍耍猴艺人12年的摄影师马宏杰认为,街头猴戏表演的一些节目缺少艺术性,其前景也不乐观,中国所有的文化和手艺都和吃饭有关,人们吃饭的方式改变,这些手艺就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不跟着时代变化,必然会被淘汰。同时,他对街头猴戏表演的谋生方式又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包容。“老杨说过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我们知道我们很穷,但我们出去耍猴能养活自己,就等于给国家减少负担了。我觉得这句话太有良知了。”

生活压力下的抉择

张志杰也转过行,多年前他跑到广东打工,半年才挣了1000多元钱,养不了上有老人下有读书娃的家,又回来耍猴。他感觉在街头耍猴“太熬煎了”,睁眼就得说好话,总是“低声下气的”。但像许多父母一样,他总想多挣点,给还没安置好的孩子攒点儿,“能去景区也行”。

但王中续去景区是“有条件的”。他家里有读书的孩子,还有一些农田。虽然羡慕景区的稳定和轻松,但跑江湖的自由可以让他兼顾农活儿和家里,“除非景区的工资还可以,那就把地承包出去”。其实,景区容纳不了所有人,景区内的节目要求和街头表演也有很大不同。

五六十岁是通常情况下街头耍猴人退出江湖的年龄,早年露宿街头让很多人患有风湿病,这也是耍猴艺人的职业病。“再干弄垮了身体,就是给孩子添麻烦了。”51岁的鲍凤山说。

张志久今年已59岁,靠行走江湖耍猴娶回了四川媳妇,盖起了房,养大了两个孩子。原本以为这个年龄可以含饴弄孙,可前年儿子在工地意外致残、神经受损,与建设方的劳务官司至今未了结,儿媳也一走了之,留下两个小孙子。

学话阶段的小孩子对着他们爸爸在镜中的影像含混不清地发着单音,“爸”、“爸”,歪在椅子上的爸爸则用更含混的“啊”、“啊”声回应着,倒像个更晚学说话的娃娃。“你说这怎么办,我这个年纪去打工,谁要啊。”张志久苦笑,他打算孙子稍微大一些可以送进学校时,和老伴一起,拉着儿子、牵着猴子重出江湖。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另类文学 网络文学 耍猴 武戏 戏猴 2014年10月27日 08:2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