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莫迪亚诺谈诺奖:我非常想知道为什么选我

提起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他的名字对中国大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在文学圈子里却广受好评。王朔曾公开承认《玩的就是心跳》是向《暗店街》学的,王小波也曾用《万寿寺》向莫迪亚诺的成名小说《暗店街》致敬。如果说以前莫迪亚诺的作品还是局限于文学圈,希望这次诺奖的契机能让中国读者发现…

提起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他的名字对中国大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在文学圈子里却广受好评。王朔曾公开承认《玩的就是心跳》是向《暗店街》学的,王小波也曾用《万寿寺》向莫迪亚诺的成名小说《暗店街》致敬。如果说以前莫迪亚诺的作品还是局限于文学圈,希望这次诺奖的契机能让中国读者发现一位别具风格的法国作家,体会文化的多元性。

“意外”获奖者

很多人诧异为何莫迪亚诺成为一匹黑马,超越了呼声颇高的村上春树等作家夺得诺贝尔奖,其实得奖之后,莫迪亚诺本人也表示非常意外,他用了“奇怪”、“不真实”这样的字眼去形容自己的获奖感受。奖项颁出之后瑞典文学院方面也没能第一时间联系上他本人,后来他说还是自己的女儿告诉他获奖的消息,他本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感觉“仿佛是和自己同名的另一个人获奖了一样”。就像他在自己的出版商伽利玛出版社举办的发布会上表示:“得诺贝尔奖真让我感到有些不真实。我仍记得小时候,在加缪得诺贝尔奖的时候(1957年),我才12岁,然后是其他人”他说,“能把自己和那些我敬佩的人放在一起我觉得这太不真实了”。有人问他自己觉得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他说:“我也想听听他们如何解释这个选择,我非常想知道选我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他是法国当代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既获得过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是,对于法国人来讲,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让人感到意外的,他们认为继勒·克莱齐奥之后,诺贝尔文学奖至少要三十年之后才会颁给一位法国作家,没想到仅相隔6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选中了法国作家,选中了这样一位低调谦逊却在文字中构建自己世界的作家。

网络文学了解到,莫迪亚诺稳重谦和,不善交际,可以说几乎不参加活动,也很少接触媒体,甚至遇到采访的时候,他会很紧张。在他看来,口头表达和文字创作并不建立直接的联系,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维与情感世界诉诸于文字,但并不善于直接表达给旁人。或许也正是这种沉默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如谜。

白日梦游者

莫迪亚诺的小说写作风格非常舒缓沉稳,他写回忆、写遗忘、写寻找、写城市、写梦……笔触柔和,娓娓道来,像个白日里的梦游者。

他笔下的场景很真实,总在写他热爱的巴黎。这座城市和北京相比并不算大,但却处处都是宝藏,似乎每一条街道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生命。而莫迪亚诺笔下的人物则代替他成了这座城市的观察者、体验者、见证者。他文字中所有的街道都是真实的,所有的画面都是富有亲切感的,你可以按照他的引导走过每一条街道去感受主人公的情绪,也可以坐到咖啡馆中去猜测来来往往人群中他们所拥有的故事。他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在他的作品中,你总能找到和自己情绪相合的部分,你会感到他笔下的很多人,都像你自己。

穿行在城市间,与一个个陌生面孔擦身而过,偶尔抬眼想要记住某些画面,却不久就会遗忘,或是在某些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失落与空虚,很多记忆在脑海里固定了几秒钟就裂成片段,时光吞噬了某些记忆,剩下的部分时而重叠,时而又断断续续。或许我们都曾为之迷惘过,但是莫迪亚诺在文字的世界里去寻找那些破碎的记忆,去拼接断裂的感情,去探索丢失的身份,这段记忆,不单单属于他个人,更是属于整个法国的集体记忆。“二战”、犹太人流亡、法奸通敌、阿尔及利亚战争……这些名词虽已成为历史,但是对人们的影响却久久未曾消散,莫迪亚诺没有正面描写过战争场面,他只是勾勒着“平淡”的日常生活,那些在战争影响下的人们如幽灵一般的生活。飘荡在巴黎的街巷里,时不时被记忆抓回到过去,想逃出那段记忆去呼吸自由的空气,“然后,一想到被你抛在身后的那帮家伙会找到你,要跟你算账,你就会时不时感到惶惶不安。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摆脱他们”。

莫迪亚诺感觉自己“多年以来仿佛写着同一本书”,因为从第一部作品另类文学《星形广场》开始,他就始终以追忆的手法讲述过去,“寻找”成了从一至终的主题,寻找记忆的断章,拼接零散的往事,寻找自我,寻找父亲,寻找擦肩而过的路人……他不断模拟一种梦游的状态,使小说在充满不确定的因素中行进,也让一切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他用侦探小说的笔法表达找寻的主题,像一个模糊的观察者,迷失的见证者。用最普通的细节唤起人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莫迪亚诺在叙事上对街道、地址、电话、证件等客观事物的描述极为精准,对环境的描写却极为朦胧,人物的身份更是模糊不清,时时都有可能消失,隆隆的地铁声中,影影绰绰的楼宇间,巴黎夜晚的薄雾里……经常是找着找着一个人物就消失不见了,而莫迪亚诺似乎也并没有想给出一种结局,就像大多数的事情和人一样,只是一瞬间的停留,随后我们都不再知道一切将变得如何。

他善用多个人物去重构一个新的人物,就像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断面,就像个体的存在只是他人记忆中的零散片段。他试图模拟回忆本身的真实过程,又表达着记忆与遗忘的对立。他的寻找,并不是以“找到”为目的,其结局往往刚好相反,自我的迷惘,意义的丢失才是找寻的终点。个体生命像在“沙子上的脚印,只能保留几秒钟,最终消散在世界中,没有身份,没有历史,被时间吞没”。由此,莫迪亚诺也完成了对人类自我存在的重新思考。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网络文学 另类文学 莫迪亚诺 诺奖 2014年10月17日 08:1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