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

“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学思想不仅在文人学者中备受推崇,并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渗透到朝鲜社会的各方面。”近日,为纪念首尔定都600周年,“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从网络文学了解到,据首尔官方网站介绍,朝鲜时代科举制度再…

“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学思想不仅在文人学者中备受推崇,并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渗透到朝鲜社会的各方面。”近日,为纪念首尔定都600周年,“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


朝鲜时代的“科举考试”再现韩国首尔


网络文学了解到,据首尔官方网站介绍,朝鲜时代科举制度再现活动是首尔定都60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朝鲜时代科举制度曾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被废除,韩国从1994年开始再现这种传统的科举考试,今年迎来了第21次纪念活动。

对这项活动有兴趣的韩国民众可以在录名所登记后入场。考生就绪后,“国王”出行,等“国王”入座宝座,文武百官和考生向“国王”行四拜礼,行使君臣之礼。试官出示试题,考生进行科举考试(作诗)。在交卷后“国王”将给科举合格者赐予合格证:红牌,并有御赐花的仪式。最后一环节是,科举合格者头戴御赐花,拜访大分官、前辈及亲戚的庆祝活动。

这一活动在朝鲜时期的宫阙——庆熙宫举办。庆熙宫是朝鲜开国太祖李成桂居住过的地方,也被称为新门大阙或西阙。除了文科考试,首尔政府还设置了武科体验场,让大众体验射箭、剑术等选拔武官的武科活动。

几乎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首尔方面表示,科举考试对改变以血统论尊卑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朝鲜王朝500年的根基。朝鲜时代科举考试是通过一定的考试来聘用官吏的制度,有三年一回的定期考试和有需求时随时举办的不定期考试两种。定期考试的文科最终合格者人数为33名(甲科3名、乙科7名、丙科23名),通过放榜礼给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红牌。

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最长、最完备的科举制度,在朝鲜备受重视,历史上曾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科举制度自公元七世纪中期传入彼时的新罗王朝,公元958年确立到1894年废除,延续了九百年,几乎完全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

那么,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科举制度最早源于中国隋代。隋朝统一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文学名著《礼记·王制》篇,意为可以进授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隋灭亡后,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科等五十多种,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为《论语》、《孝经》、《礼记》、《左传》、《周易》、《尚书》、《公羊传》等9部儒家经书,考试方式是帖经(填空)与墨义(考经文字句);进士科偏重诗赋、策问,试者不仅需要文学才能,还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漕运等各方面作答,难度极大;明法科以律令为主,为国家选取司法人才;明字科考文字理论及书法;明算科则考数学,内容极广,包括《算经十书》等。而明法、明算、明字、道举等科,不为人重视,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的择取率极低,唐朝孟郊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

进士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新科进士前往杏园宴会,被称为“探花宴”。宴会后同到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后就曾在雁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公元702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开武举,由兵部主考,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经州县考试基地后,送往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及第高中者可被授以官职。

在不断借鉴中国科举的同时,朝鲜也根据自身需要逐步完善科举制度。公元964年,高丽王朝光宗主持殿试对策,比北宋实施殿试制度还早9年。而为防止及第进士作官后拘于公务,荒废学业,公元995年高丽王朝规定,凡50岁以下的进士,每月需写诗三篇,赋一篇。京官由翰林院出题,外官可自行拟题,年末随上计吏交翰林院。这种制度为中国所无。朝鲜王朝时期,还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考,以获取一项升迁资格,也为中国科举制度所无。

科举制在朝鲜的确立过程

七世纪中期,唐王朝帮助朝鲜当时的新罗王朝解决了朝鲜半岛三国并立的局面,统一三国。新罗王朝开始与中国唐王朝增进思想文化交流,科举制在朝鲜萌芽。新罗在唐朝科举制度影响下,设“读书三品科”,将教育与科举结合。读书三品科规定:“读《左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依“读书三品科”选拔仕用官吏,从而打破了血统制任用官吏的传统。不过此时“读书三品科”在新罗王朝仍然遭到贵族阶层的强力抵抗。

科举制在朝鲜正式确立是在公元958年高丽王朝第四代王光宗时期,此时正值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光宗为巩固中央政权,采用了当时五代后周出使高丽的官员双冀的建议,开始正式推行科举制。高丽时代初期借鉴唐朝科举制度,文科有进士科、明经科和杂科,与唐王朝一样,进士科、明经科是最为重要的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经义与策论,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尚书》、《周易》、《春秋》、《礼记》等。杂科则包括医、卜、律、书、算等。武科考试则出现在朝鲜王朝,在骑射等武试内容后,进入复试的考生还要考四书五经等内容。

高丽时代中后期开始全面借鉴宋制。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制,但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改革,由于墨义、贴经弊病较大,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高丽王朝的进士科考试内容也多变化,但趋势统一是重视经义和策论。

朝鲜王朝时期,进士科与明经科已不再分开举行,统称文科,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仍以中国经学、诗词歌赋、实务策为主。朝鲜的科举制度除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基本仿照唐宋外,防止徇私舞弊等措施也仿照了宋代的糊名和誉录制度。

宋代开始,科举开始采用糊名和誉录,为防止徇私舞弊。“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考官无法看到考生姓名。然而糊名之后,还是可以辨认出字迹笔画。“誉录”则是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录一遍,这样考官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明王朝建立后,科举制度发展进入稳固阶段,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朝鲜科举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初试、复试和殿试。

朝鲜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要不是贱籍贯,没有其他不得应试事由者,均可参加科举。科举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建立。韩国学者李成茂在《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中写道:“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在仕宦途中渐渐形成了一道阻止常人晋升的坚固长城,而科举则是助人突破这道长城升至高位的促进剂”。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对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学思想不仅在文人学者中备受推崇,并且逐渐普及到民间,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渗透到朝鲜社会的各方面。”

朝鲜末期,由于官场腐败,科举制度已徒具形式,舞弊贿赂之风盛行。1894年,日本部队进入朝鲜,强迫朝鲜王朝接受日本提出的改革方案,即著名的“甲午更张”,改革方案中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自此,影响朝鲜900多年的科举制度消亡。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网络文学 文学名著 科举考试 韩国首尔 2014年10月16日 09:1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