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有类作家在言志与载道之外

在现代散文的园地里,充满智性的还有一类散文家,他们在出道之时阅读的是革命的文学和西方的文学,在这两种资源的双重召唤下,开始追求一种新的智性写作。这类作家既不能纳入言志传统,也无法归入载道传统,他们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曾祺、王小波、史铁生、周国平、赵…

在现代散文的园地里,充满智性的还有一类散文家,他们在出道之时阅读的是革命的文学和西方的文学,在这两种资源的双重召唤下,开始追求一种新的智性写作。这类作家既不能纳入言志传统,也无法归入载道传统,他们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曾祺、王小波、史铁生、周国平、赵园等人,他们的写作影响着当代散文的发展。

汪曾祺的散文是当代散文的一座高峰。据另类文学了解,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文章中自然少不了冲淡的色彩,但他早期受到现代派绘画和现代派小说的影响,所以也有一些非理性,有一种像缪哲所讲的那种“非诗非文”的“匪气”蕴藉在文章里。他深谙文章之道,不是从鲁迅和周作人那里简单移植,而是追根溯源,从宋人笔记和晚明小品出发,再吸收一些周作人、废名和沈从文的文学因子,从而筑建了漂亮有趣的散文格局,超过了张中行、吕叔湘、舒芜、邓云乡等人。我们有时能够在汪曾祺的文字里,读到一种清爽、明快和温润之气,仿佛有一种幽思在脑际暗暗流动。他的散文衔接了中国士大夫的传统,兼具浓烈的现代意识,自成一派,称得上一个奇迹。

在自成一派的散文家中,他们或者从神学层面进入到个体幽深的精神领域,或者从德国近代哲学里汲取精神养分,打开精神窗户进行写作。从神学里受到暗示的代表是史铁生,从哲学里吸收精神养分的代表是周国平。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都带有神学韵味。他从宗教、心理学、妇女研究、儿童研究等方面汲取了很多营养,最后形成了独语体的文本。他完全颠覆了 “五四”以来的小品文写法,直接地与神学、思想家在文本中对话、交流,他经常思考的是存在的有无问题,成了一个思想的“叛逆者”。在史铁生看来,我们的语言、叙事逻辑都出现了问题,其症结在于国人在表达思想和审美情调之时,话语方式已被世俗化了,都是世俗的语言,不能生长出思想和智慧来,或者说不能够拷问存在的实有和虚无。史铁生不断瞭望时空,欣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越世俗层面进行写作,并最终找到一种思想者才拥有的话语方法。他的语言,很值得深入探究。

周国平研究尼采、古典哲学和近代哲学,加上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也熔铸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本。周国平的散文不断被赞誉,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位思想者和学者。他早年喜爱阅读鲁迅,后来走向尼采,受到了尼采强力意志和对自由意志态度的影响,末了又从尼采的世界里走出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散文话语方式,一种自言自语的独语体。

王小波的散文也非常受欢迎,他的散文可称为当代智性散文的一个标志。王小波的思想源头应当说是文学名著拉伯雷的《巨人传》,哲学上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包括爱因斯坦的一些理念,在小说上他特别喜欢尤瑟纳尔、卡尔维诺以及博尔赫斯等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和随笔,使用一种非常规的方法,即狂欢的话语表达来解构传统,颠覆流行的文化语法,形成一套独特的智慧表达方式。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说:“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而且我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通过他的代表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们可以看出王小波的写作,其实就是反对装假、装傻般书写的文化语境,他用自己的狂欢式写作,用看似很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圣洁的思想。他是用笑的方式、用癫狂的方式在写文章,这也是他的审美方式,是我们这一代文坛所稀缺的。

木心是一个带有趣味和智性的散文家。他最喜欢的文字是六朝的,他对法国诗人兰波情有独钟,对波德莱尔、毕加索都很喜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德烈·纪德的小说也颇为喜爱。他在文章里表现出博览群书之后的达到的有选择的有比较的智慧,他在自己的散文随笔里形成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会儿在古希腊,一会儿在波斯,一会儿在中国的六朝,一会写纽约的感受,一会儿写埃及的感受……他是一个游荡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人。

日本文学中优美的俳句众所周知,但汉俳在如今却是稀有的存在,木心却是能写汉俳的高手。一个句子,十几个字,就叠出无数意象。木心有本散文集叫《哥伦比亚的倒影》,其词语的丰富让人惊叹。就像钱锺书在《管锥编》里面打通中西,出现一种画境一样,木心也试图做到这样,但并非处处成功,他的有些作品过于追求辞章之美,有点做作,比如《上海赋》。

木心的古文非常好,他对汉赋的语言非常敏感,把先秦到两汉之间语言最精妙的部分都吸收到自己的脑子里来。木心背负着东西方文明,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他的写作又从汉语的藩篱里飞出来了,增添了另一种可能性。

白话文写作不到100年,在这100年里我们的写作经历了很痛苦的过程,有丰收年也有荒芜年。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65年,尤其是最近30余年的写作过程中,散文写作由单一的文化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出现了不同的作家群。在“五四”大的传统之下,这30余年又形成了新的传统,像汪曾祺、史铁生、王小波等一大批人的散文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智性,使汉语从模式化的语言,从单一的道德化语言里,衍生出了种种新的文本。他们的文章回到了自身,回到了本源,丰富了当下的生活。

对于青年人的写作而言,不一定必须在哪里依傍。开始可能受某些人的影响,但最终一定要回到自身、成为自己。如果能发掘出自身内在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都能够与东西方对话,与现实对话,与自己对话。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另类文学 文学名著 《巨人传》 史铁生 2014年10月15日 09:1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