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莫迪亚诺小说观感:看似自由 实则被束缚

去一个大城市,从机场出来,直接下到出租车区域等车,挨个开来的车依次接走你前面的人,最后,轮上你的,哪怕是一辆旧旧的脏兮兮的车你也得上。安放完行李,报出目的地,车载着你提速,提速,一溜烟地开走,你舒出一口气,正想将一切抛到脑后,让自己浸入从未见过的景象之中,一个接一个问号从前排丢…

去一个大城市,从机场出来,直接下到出租车区域等车,挨个开来的车依次接走你前面的人,最后,轮上你的,哪怕是一辆旧旧的脏兮兮的车你也得上。安放完行李, 报出目的地,车载着你提速,提速,一溜烟地开走,你舒出一口气,正想将一切抛到脑后,让自己浸入从未见过的景象之中,一个接一个问号从前排丢了过来:大 哥,你从哪儿来?你是做什么的?你是谁……

你问我对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有什么感觉,这就是我的感觉。

存在主义之后的法国小说,多少都有点荒诞感。莫迪亚诺经常写一种另类文学矛盾:看似自由,实则被束缚,看似必然,实则偶发。比如,你可以自主决定去哪个城市,而实际 上,你却不能挑选前来接走你的车,司机选什么路线,你也没有发言权。这就像《夜巡》(1969年发表)里讲的,好好的一个巴黎青年,二十啷当岁风华正茂, 突然二战爆发,德国人打进来,他当了战俘,然后,他遇到法国盖世太保,发展他打入巴黎抵抗者的阵营当卧底,他就从了。

你说,这不对呀!他怎么就这么当了民族败类?一点底线都没有吗?来看这个人的自辩:

“世界的命运与我无甚关系。我自己的命运也引不起我多大关切。我只求随波逐流,既无烦恼也无忧愁。……人们不会了解,成为败类的人,也是无可奈何,是被拖进了罪恶的勾当里。别人只关注自己的集邮册,只关注自己能否安安静静地待在阿卡西亚广场上,自由自在地呼吸。”

他说,盖世太保来了,他就去当密探,如果抵抗者要招募他,他就去做抵抗战士,要是能做个老师他就去做老师,能做工人他就去做工人……什么车来接我,我就上什 么车。这一套说辞,1949年说恐怕会惹麻烦,因为那时战争刚结束不久,法国人蒙了国耻,还在追惩当初那些跟纳粹合作的法奸。但到1969年,人们已基本 接受了,善恶之间不再判若云泥,我们都是人,分享着人性共有的怯懦、自私、随遇而安。

《夜巡》越到后边越荒诞。这位法奸后来变成了双面间谍,因为地下抵抗团体那边对他也非常信任,完全不知他的卧底身份,最后,还派他去暗杀盖世太保。他也从了。 开枪的同时,他想到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玩笑:“我从不知道我是谁。我愿意让我的传记作者称我是‘某人’,并祝愿他有足够的勇气写这本传记。……作者搞不清 这段历史。我自己也搞不清。我们谁也不欠谁的情。”

写出这样的故事,无怪七十年代,莫迪亚诺能跟新浪潮电影人一拍即合。新浪潮电影是解构性的,反宏大叙事,立足个体视角,暴露世界的荒诞本质以及人无法主宰自 己的命运。莫迪亚诺与路易·马勒合作的电影《吕西安·拉孔布》,像是《夜巡》的一个变体:吕西安投靠盖世太保,出卖抵抗组织成员,但他爱上了一个避难中的 犹太女子,为了保护她,他被迫去保护那些上面命令他暗杀的人,不知不觉成了隐藏在纳粹内部的间谍,为保卫法国而战。他死在法国解放前,因为他到底还是“站 错队”了。

我们在命运的玩笑面前无能为力。不过,除了一切皆荒诞这一宇宙真理,莫迪亚诺还有一个主题,关乎“存在感”。

人在大事之中,是尽量不往后看的:譬如你要另起炉灶,要创业,要进入一条崭新的轨道,多半要诀别过去,不再回头。《夜巡》里随波逐流的主角,经常被他所搭之车的司机问及自己的过去。他很恼怒:关你们什么事?我只关心眼下,也只能关注眼下,我必须丢掉过去的一切。

然而,战争结束后情况变了,大事消失了,人从激流之中回归琐碎的日常,这时,人需要重新拼凑自己的身份——他却找不到自己了。

于是,“寻我”这一莫迪亚诺最著名的创作主题浮现了出来。从《暗店街》开始,每一部小说出来,就把“寻我”这枚钉子敲得更深一些。《暗店街》写一个不知自己 从何而来的人,去当了一名侦探,应客户委托,追查另一个失踪的陌生女人。他发现,很难有每一个人,可以由他人的记忆收取线索,完整地还原出来,人们所记住 的,只是关于他或她的吉光片羽,一鳞半爪,动荡破碎得犹如水中月影;同时,每个人都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具体,那么有血有肉,本质上,我们都是留在一个空 间、一个环境里的痕迹的总和,这痕迹可以谛听、审视、分辨、记忆,却又常常无可倚赖,因为“我们在沙子上的脚印,只能保留几秒钟”。

我们知道,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主题是“寻父”,他的父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尸骨无存,加缪决心撰写一部鸿篇巨著,述说一 个孩子的寻父之旅,惜因早逝未能完成。“寻父”的涵义,是孩子需要确立自身的存在,知晓“我从哪里来”,换句话说,他完全有可能达到目的;而莫迪亚诺的 “寻我”却是一个悖论:一个个人记忆破碎不堪,不知自己为何许人的人,要收集别人对自己的记忆和印象,辨认自己过去的模样,进而探寻自己究竟是何许人。这 样做的难度,真不亚于拎着头发把自己拔起来。

这些小说,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有经验的读者,读了半本《暗店街》就能估计到,寻我之旅将无果而终。这是对的,没有谁能告诉你“你是谁”,每个人眼 里的你,和你眼里的每个人一样,都是一些碎片,一些互相矛盾的印象。别人至多只是说说“我觉得我在哪里见过你”、“我觉得你很像我认识的一个人”——对 了,就是那两句搭讪美女的万能神器。

中国文学网中篇小说《堕落》里,加缪写过阿姆斯特丹的环形运河,那运河黑黝黝的,一圈一圈,把主人公,一位神秘的忏悔者克拉芒斯圈在中间。它象征着但丁笔下的地狱; 而莫迪亚诺笔下亦永远少不了一样相似的景观:巴黎的环城大道。他经常让主人公沿着大道,边走边报出所见景观的名字,走一路,报一路。它繁华盖世,名闻遐 迩,但也象征着陈陈相因、却缺少变化的生活。它唯一的运动就是循环,让人安于轨道之上,耽溺于犬马之乡。你不必再选择,没有人来招募你,你也不再搜寻出 口;除非德国人,或其他地方的什么人,再一次大军压境,否则,巴黎的暖巢将融化你对存在感的渴望。

这不是批评巴黎。刚好相反,小资味道十足的莫迪亚诺最懂得,应该把巴黎安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且看《往事如烟》的主人公,又一个存在感作家安布罗斯·吉斯 是怎么说的:“生活一环套着一环……时不时地,人们重又回到‘起始’的那一环中。自从来到巴黎,我就觉得安布罗斯·吉斯已不复存在了。”

品味莫迪亚诺小说,最好的地点是车上,他常常描绘疾驰的车上主人公的心理,当速度提到足够高,你便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能幻想逃离现代城市那巨大的漩 涡。有时,看微博或QQ空间之类,也会让我想起莫迪亚诺:那些都是痕迹,记述你的过去,甚至构成了你的全部!是的,你可以从那里面找回一个“我”,就像在 被污染的江面上打捞一片浮油。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莫迪亚诺小说 中国文学网 另类文学 2014年10月12日 07:3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