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历史 > 正文

文革后曾遭广泛批判的孔子如何“平反”

中国文学网报道:从“孔老二”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惟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如何承继历史的态度。1978年7月18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头条用通栏标题、四分之三版面刊出一篇五千余字的文章,《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此文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要辩证地看,如“有教无类”“知之为知…

中国文学网报道:从“孔老二”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惟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如何承继历史的态度。

1978年7月18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头条用通栏标题、四分之三版面刊出一篇五千余字的文章,《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此文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要辩证地看,如“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论点,是“值得肯定的”。

这篇现在看起来观点并不新鲜的文章,却引起了媒体人士敏锐的关注,日本共同社当天发回一篇报道称:“文革后第一篇正面评价孔子的文章出现了”。

自1970年代中期、孔子的声望在中国落到了2500年以来的最低点之后,这是一个新现象,一个民族对先贤的评价开始一点点复苏。

试探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陈增辉,当时是上海一名年轻的哲学老师。

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江青、王洪文的要求,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展开。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春秋以来中国最知名的哲人孔子被当成历史上最大的反面典型,成为人人可以喊打的过街鼠。

陈增辉看到图书馆里的《论语》被搜出来烧掉,说了一句:“现在对孔子彻底否定,恐怕有一天要走向否定之否定。”

这话随即被旁人汇报。学院军管队的二把手听到,赶紧劝他:“你不要以为你苦大仇深,就可以胡说八道。你没有辫子,能给你安一条。”

随后,陈增辉果然被扣上“孔老二的徒子徒孙”头衔,连续多日开会批斗。他干脆报名,躲到安徽去参与上海十几所高校“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举办的函授教育”了。他带了一本组织批判文学名著《论语》的言论集,这是当时唯一能看到《论语》原文的方法,晚上就在被窝里写心得。

1977年4月,回到上海的陈增辉把写完的《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投给了上海《文汇报》,结果被告知:不敢发。第二年5月,他转而投给了《光明日报》。

陈增辉在安徽写《孔子教育思想初评》的时候,比他小两岁的王宏志已经离开安徽。

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的一名女编辑,王宏志与同事一起被下放到凤阳的人教社总干校去“劳动锻炼”。1972年,人教社更被撤销建制,全体人员被分到全国各地。“文革”十年,中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教科书。

“文革”前,孔子尚被教科书称为“教育家”;等到“批林批孔”,孔子便成为“孔老二”。1975年北京的中学教材中,描写孔子内容的一章标题是“孔丘顽固地维 护奴隶制”,充溢着“恶毒”、“恶狠狠地”、“极其凶残地”、“大草包”、“寄生虫”、“吸血鬼”、“丧家狗”等形容词,还要加上一句:“刘少奇、林彪, 和历代反动派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

同一年,浙江的一本中学历史补充教材口气更坚决:“孔老二这个家伙,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一个满肚子秕糠的大草包”;“奴隶主阶级的走狗孔老二,……只有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周公了”。

1977年,王志宏被抽调参与文革后第一版“拨乱反正”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王志宏不会料到,自己将参与教科书中对于孔子的重新评价,也不曾料到日后将主持编写“80后一代”所用的历史书。

从报纸到教材,几乎都在同一时期重新对孔子定位,一个冰封的时代开始回暖了。

回暖

这一波回暖大潮首先源于高层政治的风云剧变。1977年初,邓小平再次复出。他主动要求分管教育,并指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要编印通用教材。”人教社的建制得以恢复,把散落全国的教学骨干找回北京,开始编写第一版“拨乱反正”的教科书。王宏志就在此时被选入。

这次“拨乱反正”教材编写的总指挥是后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浦安修。作为彭德怀夫人浦安修、著名右派浦熙修的亲弟弟,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到多次迫害;主持历史组的是早在1953年就参与编写全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史学家苏寿桐,经常讲“历史学家不可趋炎附势、人云亦云”的人,在“文革”中也被关押。

而王宏志,是著名史论家苏双碧的妻子。1978年,苏双碧发表《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打响了为吴晗、为知识分子平反的第一枪。苏后来但任了《求是》杂志副总编辑。夫妇两人还合著有《吴晗传》。

这些人所要承担的工作,便是如毛泽东早年所语,“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王宏志回忆说。

200多个从全国各地抽调入京的干部和编辑,在邓小平的督促安排下,进了西苑大旅社9号楼,后来又搬到更幽静的香山饭店。但是很快,新的难题又摆在大家面前。 “落笔之前的总体编写原则,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很多原则问题没法解决,需要请示。原本历史学界的很多定论在文革期间被‘极左’思潮弄得很混乱,大家觉得很多文革期间的用词都无法使用,需要与中央高层统一意识。”王宏志说。

大家起草了一份《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几个原则性问题如何处理的初步意见》,针对儒法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内部的路线、历史教材的下限等问题,向中央请示。邓小平很快批示“原则同意”。关于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革命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问题,他尤其强调:“我的名字不要出现,活人以少宣传为好”。后来这份《意见》及相关的批示,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南。

于是,1978年3月的全国通用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一册中,“孔老二”这一侮辱性称呼不见了,关于孔子的章节,标题很谨慎:“孔子的反动思想”。

结尾是“孔子的反动思想,后来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这一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入选课文的50%以上依然是政治社论、领袖讲话、毛选著作选摘等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

这一版的教材出版两个月后,也就是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月18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头条,用通栏标题、四分之三版面刊出陈增辉《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文章。“后来我听说,他们把我的文章拿给任继愈老师看了,说没什么问题,这才敢发表。”陈增辉说。

20多天后,也就是8月12日,《光明日报》又发表了《历史研究》编辑庞朴的文章:《孔子思想再评价》。庞进一步提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也要全面看待,不能全盘否定。这篇文章随即引起很大反响,可谓学术界全面重评孔子的标志之一。此后,重估孔子的文章,在各类杂志上研讨会上越来越多地涌现。

这一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平反了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这个月底,全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一册,关于孔子的章节,标题去掉了“反动”二字,改为“孔子的思想”。

“不仅仅是每一版不同,有时候就连同一版的不同印次,内容都不一样。”王宏志回忆。“当年给刘少奇平反以后,我们就连夜修改教科书,把贬低他的内容改过来。可惜那么多版本的历史书,当时谁都没有保留的意识。不然每种留一本,放到今天看一定很珍贵。”

平反

1980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三年来的孔子评价》,以1978年夏季为界,把文革后的孔子评价分为两个时间大体相等的阶段。文中说,“敢于重新提出学术上的是非,把孔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研究,明白说出自己的观点,是评价进入第二阶段的特征。”

1983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到曲阜视察,批准山东省成立一个孔子基金会,筹集经费以修复在文革中遭破坏的孔墓、孔碑、孔林。同时她指定:由时任国务委员的谷牧牵头,原因是:“30年代他是个左翼文化工作者,又是你们山东人,对孔子的事情也比较明白。”

对这一原因,谷牧则在回忆录中有自己的猜测:“我在周总理领导下的长期工作中从来没有偏激的行为,可能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我身上有些体现。”

“谷老说过,他5岁就上私塾,给孔子磕头。”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说,“晚年的谷老家里,还始终挂着一个孔子的木刻像。”

1984年9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国家支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孔子基金会,谷牧任名誉会长,匡亚明同志会长。中央办公厅为此专门发出了通知。

孔子基金会,是谷牧担任名誉职务的20多个社团中“管得比较多”的一个。王大千回忆:一直到去世的前两年,谷牧还在为孔子基金会争取政策等诸方面支持。“很多部委的部长都是他当年的老部下,他的面子大。”

作为一名政治家,谷牧迅速将实用主义推行至政治和经济领域,最大限度地开发孔子的实际用途。

“研究20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为了用以服务现实,我们毫不讳言这个功利主义的目的。一向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的孔子学说,其中有许多东西仍然可以为中国的工人阶级政党所利用,我们应当敢于公开申明这个观点。”谷牧说。

在回忆录中,他特地提到了两件事:1988年秋,在中韩尚未建交的条件下,孔子基金会的几位专家应邀访问汉城,得到当时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从改革开放至1993年,曲阜由旅游业获得的效益超过42亿元。

1989年10月,谷牧组织召开“孔子诞辰25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有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名学者参加。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主持,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了讲话,称“孔子思想是很好的文化遗产,应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扬。”这是数十年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表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1992年,王宏志主编的全国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孔子已成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还增加了画像、语录等诸多正面肯定内容。

“搞历史可悲就在这儿,跟着形势跑。”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苏寿桐曾感叹。的确,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教材编辑,无论是主动试探,还是跟风调整,都不是给孔子正名的决定性因素。

谷牧、浦通修与苏寿桐均于2009年去世。这一年的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届会员大会”上,孔子的定位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文学名著 文革 批林批孔 2014年10月08日 08:5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