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央视原台长杨伟光离开 央视新闻改革也结束了

从网络文学可知:近日,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享年79岁。广东梅县人,1935年生,先后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是中国电视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卓越的改革家。杨伟光一手推动央视电视新闻改革,央视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焦点时刻…

网络文学可知:近日,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享年79岁。广东梅县人,1935年生,先后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是中国电视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卓越的改革家。

杨伟光一手推动央视电视新闻改革,央视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焦点时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在他直接推动下开播,中国电视新闻从此有了深度和厚度; 他还打破了僵化的体制,进行大胆的人事变革,人事权下放,设立了台聘、部聘、节目和栏目临时聘用制度,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王志等外单位等人得以“非正式”入职;杨伟光还开创了央视广告时代:从1991年不足2.7亿到1997年的45亿;他花8亿人民币购买大量直播的电视器材,采访设备、制作设备、卫星接收传播设备、大型转播车,推动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直播、三峡截流等大型电视直播;还拍板推动拍摄了另类文学系列大型电视剧和政治文献片: 《我爱我家》、《三国演义》、《毛泽东》、《邓小平》……

杨伟光至今是央视员工最想念的领导,很多与他有过交集央视人记得他的许多话:“电视新闻稿不要太长,领导讲话可以删”,“把中央电视台建成国际一流大台”,“新媒体的影响力将在2015至2020年期间超过电视”,

杨伟光从央视退休后,央视的新闻改革从此告终,改革停滞,节目缺乏创新,人才流失,今天的央视,最耀眼的还是杨伟光时代的主持人,除了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仍在坚守外,崔永元、方宏进、王志、柴静等大批电视人也离开了央视,央视再也没有有影响的主持人和节目出现。

白岩松:我和杨台一样,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了中央电视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第一次见到杨台,《东方时空》刚百期,杨台和几位台领导出席这个活动,临时增加了一个“台长奖”,让秘书回到办公室拿了一台小电视作为奖品,给了节目组一个大姐。

1997年的三峡大江截流,我们在船上作直播。当时中央台刚刚开始做重大事件新闻直播。我是主持人,压力很大。那天早上,我们在船上和杨台一起吃早饭。当时离直播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我就问了杨台:“您有什么吩咐没有?”结果杨台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放轻松,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知道在那样一个大事件中,我多少会有点紧张,但他不施加压力,而是排遣压力,作为台长能给我这种心理按摩,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我和杨台唯一的一次合影好像就是这次,我们在船上以大江截流为背景,穿着工作服合了一个影。

我们这批主持人能够出台,首先感谢时间把我们选出来,但最后的定夺权还是在杨台手上,我们这批人能够迅速成长起来,背后有杨台的支持,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有一次在上海的活动上,我曾经当面对他说:“我们这一批主持人非常感谢你,没有你带来电视和节目改革的话,是不会有我们这批主持人的诞生的。”

崔永元:杨台对节目创新是十分支持。那时候我们都还是年轻的工作人员,年轻人有热情,所以这种创新的氛围对我们是种启发和激励。那时台里不管是政策上、资金上、人事上,都有很大支持。那时只要被认为是人才的人,进入台里是比较容易的。

杨台在任时我觉得他挺严肃,不苟言笑,老是一本正经。后来他不当台长,到了视协,我们有了更多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我又觉得杨台是个很和善的人,也没有什么架子。可能在岗位上他需要做决策,而在生活中他是个特别好接近的人,是可以做朋友的人。

水均益:我对杨伟光当台长的那个时期非常怀念,那个时候给我们展现提供的平台,和那样一个短暂新闻开放,让我们一度心花怒放,热血沸腾。那时候确实是这样,大家做新闻都是摩拳擦掌,往前冲,要拿最好的新闻回来。在中央电视台的平台上做新闻,是当时所有新闻人的梦想,我们对那个平台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很高的热情。

后来,杨台离开了,央视新闻改革就没有了,某一个阶段突然被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整个事情具体是怎么发生的,中间出现了一些反复,甚至不尽如人意,我也很难理解。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首先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国家事业单位,尽管它是新闻单位、电视机构,它根子上是国家某一级单位,不能说它是简单的国企,它是国有事业型单位,带有所有我们中国体制内的所有单位这样那样的轨迹和色彩,人事、机构,包括官僚,这不是中央电视台特有的,你也不能说拿一块板砖直接拍砖,中央 电视台混蛋,你怎么怎么不改革,《人民日报》难道不是吗?新华社难道不是吗?

这里面就难逃有些规律,有些东西,比如人事,所谓我们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可能上了一个新的领导,这个领导带有新的想法,带来他独有管理的一套办法,组建一套内阁组织体系,带来某种想法某种做法的不同,和某种对待问题,对待新闻不同的看法。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二十年里面,这种事不是发生一次。

我们身在其中,有的时候很无奈,有的时候也期待,比如新来一个台长说,要新闻立台,很多人热情似乎又被点燃了一下,然后烧起来了,似乎觉得又有点新的奔头了,又有新的希望了。当然每个人都希望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做新闻,有更大的自由做新闻,我们有更大的能够实现新闻理想的平台。但有的时候事与愿违,中国的事情做起来难办,而且我们所面对的人事比事务要难处理的多,要复杂的多,要难以化解的多,也就带来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二十年过程中,我和很多其他同行者,我们很多时候,总是回到过去,纠缠于当时新闻改革的短暂瞬间,迷恋杨台那样短暂的时期,依依不舍于当时做新闻的空间。我相信小白也差不多,当我们如今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什么挫折,遇到什么打击的时候,我们会很本能的去回顾那个短暂时期的灿烂,在那样一种繁荣当中寻找一种慰藉,甚至于寻找一种精神的支援,来给我们动力,来给我们信心,让我们觉得没事,还会有那样的时期的,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有新闻改革时期来临。

倪萍:杨台很爱护自己的主持人,我34岁破格提拔为高级职称的时候,有人反对说,这个对倪萍的提拔太快了。但杨台长说,倪萍担当的是和赵忠祥一样的工作,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承担起这个工作,也是没有人能取代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名额给她?我听了这话之后很感动,可我从来没有当着杨台的面说过一声感谢,也从来没有机会表达我的感谢。

我拿了电视文艺所有的奖项,最多的拿到三届,金话筒拿了三届以后,又给我一个终身成就奖,那年我才40多岁;星光奖一个人得一届都不得了,我连着得两届:十年前得一届,十年之后又给了我。

所有的奖都拿了不是意味着我好,就是因为没有人,就我自己,没有PK,没有竞争对手,我进台的时候台里才30个主持人,现在都400个主持人了。当时翻来覆去,就我们那几个,所以这个奖不代表荣誉。现在的主持人要出来,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困难得多了。

到现在我也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就是觉得赶上机会了,赶上了那样一个电视改革的时代。

赵忠祥:“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杨伟光给了我一个“支点”。

1985年初,我刚离开新闻播音岗位,向专题主持发展,一无栏目,二无团队,处在”漂泊”状态。一次偶遇杨伟光,他问我“忙什么呢”?我就大致把一些想法说了,我说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但没有播出的平台,再怎么努力也是一筹莫展。

当时他是副台长,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比较低调,连他分管什么,我都不知道。但他微笑着说了一段话:“好,你放手做吧,只要选题好,拍得好,我看过以后,一定能播出”。

我把电视镜头瞄向在基层努力工作的最普通的人,完成了《12小时即时采访》、《看北京》、《谈宝钢》、《逛灯会》、《撞击与反射》等专题新闻类节目,其中《12小时即时采访》获全国电视专题新闻一等奖。

这些节目能成功的要素就是有杨伟光的支持。杨伟光的支持使我顿感豪情万丈。当时送节目带给他审看,他不多言多语,只提出些微改动,就安排播出了。对杨伟光来说,这是些陈年小事,不可能也没必要—记住。但对我来说,做那些节目决非可有可无,那是我从播音员向主持人过渡的一个很关键的时机,那段经历使我刻骨铭心。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