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学汉语的非洲人 不好找工作

“谁说我们国家有户籍制度?”40岁的莫里斯瞪大了眼睛,像是蒙受了莫大的冤屈。尽管拿着中国的博士学位,多年在中国驻贝宁大使馆的文化中心做公关兼翻译,莫里斯还是无奈地承认:中国和贝宁的相互了解太少了。为了洗清“冤屈”,莫里斯详细地解释了西非小国贝宁的人口管理制度:贝宁不会限制任何人的…

“谁说我们国家有户籍制度?”

40岁的莫里斯瞪大了眼睛,像是蒙受了莫大的冤屈。

尽管拿着中国的博士学位,多年在中国驻贝宁大使馆的文化中心做公关兼翻译,莫里斯还是无奈地承认:中国和贝宁的相互了解太少了。

为了洗清“冤屈”,莫里斯详细地解释了西非小国贝宁的人口管理制度:贝宁不会限制任何人的迁徙与居住自由,只是要求他们一旦搬家,要到居住地的政府部门开一张标明现住址和身份的证明,配合身份证一起使用。

“这个居住证明很容易开。怎么可能有户籍制度呢?我们离中国太远了,有什么谣言都很难被发现。从前还有人说我们吃人肉呢。”

“要在我们贝宁,我就不谦虚了”

“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在70%以上,而城镇化程度只有53%。这是由于特殊的原因——土地制度基础上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导致中国的城市里没有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工,我们称之为‘农民工早退’……”

2014年9月4日,在北京的课堂上,经济学家樊纲对户籍制度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关系做了细致的解释,莫里斯听得很认真。

25个国家的三十几位青年汉学家来中国,参加由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联合主办的“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方邀请了经济、历史、中文和传播方面的多位学者来给他们讲课。莫里斯一概没有提问。

这是他理解的中国文化美德之一——“谦虚”,“别把你的水平摆出来”。

“人家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五十年,讲完了我们鼓掌,他鞠躬说,让我们批判指教。你还说什么?这要是在我们贝宁,我就不谦虚了。如果我比老师懂,就会告诉他:这一块内容我比较懂。”

网络文学相关资料可知,1996年,贝宁国立大学第一次有了汉语课,由北京语言大学派来的一位老师授课,作为供学生选修的第二外语。英语系学生莫里斯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并成为班里最勤奋的学生。

毕业后,他得到中国的奖学金,来华留学八年。他以“中国利益与对西非的援助”为论文题目,拿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学位才回国,结婚成家。八年间莫里斯在中国出了不少风头,用汉语当主持人、表演节目、接受采访,甚至还拜了相声演员丁广泉为师。

历史学者葛剑雄在讲座另类文学《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变迁》中坦言:“从孔子开始,中国一直以来的历史教育,都是为了政治需求,可以随便解释历史。比如孔子说,周天子‘狩’,其实是逃命;到庚子年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也叫‘狩’……现在有些学者,用两套标准看别人和自己,我是很反对的。”莫里斯坐在下面听着, 露出微笑。

“你们的古代历史经常会把汉族说成先进的、文明的,说少数民族是野蛮落后的。”他说,“我们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还没有一个民族强大到能统一全国,就被法国人给统一了。”

贝宁原是法国殖民地,于1960年“非洲独立年”独立。莫里斯很羡慕一同参加研修的非洲老乡——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学家阿卜杜拉赫蔓:“我们国家的‘普通话’是法语,两个来自不同部族的人要想沟通,就只能说法语。这有点损害自尊心。你看埃塞俄比亚人,他们没有被殖民,现在就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邓小平说得对”

作为研修班里仅有的两名非洲人,莫里斯和阿卜杜拉赫蔓迅速成了好朋友,上课总是坐一起,在一群研究儒学的德国人、研究李白的意大利人和研究孙子兵法的瑞典人中间很显眼。他们的共同点还不止是肤色。

此次研修计划的情况表上,在“研究领域与课题”一栏,莫里斯填的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国梦’,当代中国政策、价值取向、社会管理与发展模式,‘软实力’影响力研究等”。

阿卜杜拉赫蔓同样填了“中国梦”。全文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对中埃关系的影响,中埃关系的历史,‘中国梦’概念及其对现今中埃关系的影响等”。

听上去吓人的计划,实情却令人莞尔。其实,他的计划是在埃塞俄比亚发动一场“文化革命”,改变一些传统文化的弊端。这场“革命”,与中国的“文革”仅仅是名字相似。

他所指的“文化弊端”,比如埃塞俄比亚的节日太多。有众多的宗教性节日,季节性节日,革命纪念日,执政纪念日,战争大捷纪念日,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9月11日新年。每一个节日都要放假若干天。按照非洲人的习惯,民间还要大摆筵席,遍请亲朋……

“很多人几天就把一个月的薪水花完了。以后怎么办?肯定有办法的,借债呗。”阿卜杜拉赫蔓对此深恶痛绝。“我要改变埃塞的文化,让节日减少一些。不然,国家怎么发展呢?另外,埃塞人普遍有一点懒,工作效率低,这也要向中国人多学习……”

2003年来中国攻读法律专业研究生时,阿卜杜拉赫蔓还是一名检察官。这是埃塞俄比亚的传统。至今,每年派到中国的四十余名留学生大多是国家官员,学习的也是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埃塞俄比亚的现任总统就曾经留学于北大。向美国和欧洲派去的留学生则是普通的学生。

为什么专门向中国学习?阿卜杜拉赫蔓解释:中埃两国都是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埃塞俄比亚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还是土地国有制。所以,向中国学习很有必要。”

现在阿卜杜拉赫蔓是一名律师,曾经为埃塞俄比亚政府引进中国投资建设的“东方工业园”提供法律服务。这是他极为赞同的方式。“邓小平说得对。先发展,再说别的。欧洲人总是说民主、人权,可是这些东西不会自动变成面包。中国的这个方法非常好,先划出几个地方建立工业区,让国外的投资进来,再扩展到整个国家。我们关着门是搞不好的。”

阿卜杜拉赫蔓说,研究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快速发展的奥秘,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参考。尽管已经离开政府,但他想在报纸上写文章。

晚上,阿卜杜拉赫蔓结束与中国朋友的聚会回到酒店,带回来一本书:《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那是他从网上看到,向朋友点名索要的。

学汉语的非洲人,不好找工作

9月的这个班已经是“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第二期。

半个月时间里,除了听学者讲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等等,青年汉学家们还将分赴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专业研讨和交流实践。

三十余名青年汉学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规律:来自发达国家的汉学家偏爱中国传统文化,而“第三世界”的汉学家们的研究课题普遍偏现实。

“这很容易解释。”莫里斯说,“日本、韩国,他们跟中国有几千年的交往,很早就了解中国。非洲呢?只有郑和去过,而他也没有扎下根。我们了解中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我去给贝宁人讲中国的古诗,大部分等于是对牛弹琴。”

此次参与研修的日本汉学家,帝京大学讲师柿沼阳平说,他研究的秦汉经济史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很冷僻,但秦汉时代与日本的国家起源有关,“日本人还是感兴趣的”。

“我们也发现了这个特点。”组织本次研修计划的一名文化部官员说,现在,“汉学”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儒学、李白、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做与中国有关的现实工作的人,同样被划入“汉学家”范畴,属于本次研修邀请的对象。

“汉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历史性演变……汉学研究既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帮助外国人认识中国,同时也有益于中国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这位官员在给媒体发来的电子邮件中总结。

“像德国那样的发达国家,普遍都有研究汉学的传统,我们没有。如果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的老师也不懂。”1983年出生的波兰汉学家沈兰,在表格里的 “研究领域与课题”也填了“中国梦”、“中国梦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她有个同学在华沙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研究中国的京剧,根本没有一个专家能指导这种研究领域。

在华沙,沈兰的工作是一名汉语翻译,经常为波兰的政府和商业公司的对华事务服务,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中国一家大型国企参加波兰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招标,顺利中标。在签订了合同之后,这家企业却想要提高工程造价,结果合作失败。

“我认为,是他们在波兰的代理方没有详细地给他们解释波兰的法律。”沈兰回忆,波兰的相关法规规定,签订合同后,施工价格也允许酌情有一定幅度的上浮,但必须在一定范围内。

“现在因为乌克兰危机,我们波兰的苹果和猪肉卖不到俄罗斯去了,欧盟的补贴又不够。农业部长说可以卖给中国,可我知道,根本没有这样的协定。如果我们平时跟中国的农业交流就很多……”

“我们愿意为国家所用,可是……”莫里斯苦笑,“我在中国比在贝宁有名。

在他看来,虽然中国是贝宁发展友好关系的“重中之重”,但政府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没有很重视我们。我现在的生活也不能说特别理想……总体来说,我无怨无悔。”

莫里斯担任着贝宁“留华学生协会”的秘书长。贝宁有史以来留过华的二百多人当中,总共105人登记参加了协会。组织一个“贝宁汉学家协会”,是他下一步的想法。

“莫里斯学汉语的时候就非常用功。因为这个,我才推荐他来中国留学,拿奖学金。”75岁的北京语言大学退休副教授吴振邦,是当年教莫里斯的汉语老师。他一生教过几十个国家的学生,莫里斯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在贝宁任教六年的吴振邦也否定了“贝宁有户籍制度”的说法。不过他说:莫里斯尽管勤奋、上进,还有博士学位,但能在中国文化中心找到一份公关兼翻译的工作,仍然是幸运的。

贝宁人口少,工作机会难找。中国这些年来在非洲进行语言文化推广的力度,已经超前于一些国家的发展现实,学汉语的非洲人,工作不好找。原本这个岗位上的贝宁翻译患癌症去世,这才轮到莫里斯。“所以从个人发展事业的角度来讲,这些汉学家也得扩大中国在他们国家的影响。”

半个月的研修结束后,青年汉学家们将分头回国,除了沈兰。好不容易来一次中国,她要去河北邯郸,看望公婆。

在为那次失败的高速公路竞标工作时,沈兰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个比她小四岁,同样担任翻译的中国小伙子。现在,他们的宝宝已经几个月大。那次竞标促成了好几对中波联姻,他们是其中之一。

希望儿子能在北京生活的公婆不无怨言,但沈兰已经想好,将来会和丈夫、孩子留在华沙。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将来孩子没法上学。“这个(户籍)制度,当然是早就知道。”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网络文学 另类文学 中国梦 汉学家 2014年09月22日 08:3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