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军训已有四千年历史:始于夏商 唐朝曾废止

军训是新生们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那么,最早的军训始于何时?有什么内容?我们不妨回溯,在历史中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军训始于夏商在中国,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根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

军训是新生们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那么,最早的军训始于何时?有什么内容?我们不妨回溯,在历史中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

军训始于夏商

在中国,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根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中国文学网了解,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文学名著《周礼·保氏》中如是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由于学校实施文武并重的教育,所教学生大多文武双全。例如,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备者有72人。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国语晋语》)。

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排演战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

秦至唐宋军训渐被弃之

秦汉之时,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其实,秦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仍对军训十分重视。但统一政权之后,除加强边防,用兵的机会变得很少。为防范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

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萧条,却并未废止,因为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仍有军训的内容。东汉王莽执政时,每年春秋之际,经学家刘昆都会带领五百多名弟子习武,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把他及家属都关了起来。可见,私学以传授经书为主,但也包括射击御等军事训练的内容。

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唐朝在开国之初确立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

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

清末民初“军训”时兴时滞

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

然而,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终明一代,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仍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

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同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然而,一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1919年,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我国教育宗旨,亦应顺应世界潮流。”至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把“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随 后,1922年颁发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

民国时期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

军训的重启是在1929年,其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

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

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

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文学名著 军训 历史 2014年09月17日 09:1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