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历史 > 正文

中国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招特长生

国务院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其实,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西汉时期出现“笔试”、“抽签考试”,唐代开始设“特招”,宋代曾精减“考试科目”,明代考试更加“标准化”,清…

国务院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其实,据中国文学网了解,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西汉时期出现“笔试”、“抽签考试”,唐代开始设“特招”,宋代曾精减“考试科目”,明代考试更加“标准化”,清代曾三次实施 过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

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先秦时,齐国上卿管仲已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口试”模式,“设问国家之患”。到西汉,现代考试最主要、最普遍的模式——笔试已出现。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意识到了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大力推行上古三代时已存在的“察举制”,广招人才。刘恒当了皇帝(文帝)后,在察举制这种选人用贤手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策问”环节。

所谓“策问”,又叫“策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的考试,由应试者进行书面回答,即汉文帝所谓“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对所有经三公九卿、郡守荐举的应试士子进行统一笔试,选出成绩优异者。据文学名著《汉书·晁错传》,汉文帝很重视策问环节,所有答卷均严加密封,“周之密之,重之闭之”,不得泄露。

汉文帝主张的“策问”,在中国考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笔试,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次笔试。而且,开创了封建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风尚,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仿,科举时代的“殿试”模式或许就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中国这次最早的笔试中,获得最好成绩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的晁错,“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晁错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笔试第一人”,其答题格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这类考试的模板。

在汉文帝之后,笔试成了通行检验水平和业绩的常规手段。如确立儒术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大儒董仲舒,就是在汉武帝刘彻第一次诏举贤良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其“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的赞赏,考试成绩名列“上第”,出任江都相。

更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不仅是笔试的受益者,还是“考试”这一词汇的首提者,他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一书中提出了“考试之法”:“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实,先内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为上中下,以考进退……”

刘恒实行的“策试”,并不是针对普通的学子,汉代对在校生的考试模式则是“抽签考试”。

汉代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力兴办高等学府——太学的时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兴太学”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要求丞相公孙弘等人拿出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不久即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建起校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由此开始。

此后,汉代的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太学扩建,学生扩招,校园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大大增加。在西汉末期王莽主政时,太学进一步扩建,建成的校舍能容万名学生,一直到东汉末年,汉代太学生的数量都常维持在3万名左右。

汉代太学“宽进严出”,并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甄别选送为主,但要想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以被选拔当官,即所谓“入仕”为标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学的学生每学年都有考试,即所谓“课试”。根据课试成绩好差评出甲、乙两科,成绩直接与仕途挂钩,优秀者可授予相应的官职。

课试采用“射策”的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将考题(“策”)放在桌子上,考试时由学生随机抽取(“射”)作答,根据答案的优劣评出学业等级,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另有学者根据《后汉书·顺帝纪》注引《前书音义》,认为射策是一种“选题考试”。

射策是汉代特有的学生考试模式,当时太学生主要学《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考试时便围绕五经出题,因此又称“五经课试法”。

汉代的太学生考试制度先后有过多次调整,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由于太学生在校人数过多,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扩招,于是汉桓帝刘志对考试制度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的一年考一次,改为两年考一次,录取名额也不再加以限制。

据《文献通考·学校一》,在改“两年一考”的同时,又设复试制度,可以多次考试,第一次没考好者还有二次、三次……只要通过考试都可以“补吏”;或者留校,等两年后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由于复试并没有次数限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唐朝“乡贡”允许“自学考试”

中国考试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是在隋唐时期。因为此前的考试属于“察举制”时代的考试。而在此之后,中国才进入了真正考试的“科举制”时代。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后,于开皇年间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方式,实行分科考试,设秀才科、明经科“分科举人”。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于即位次年(公元605年)即对“分科举人”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考试科目多达“十科举人”。在推出分科考试的同时,隋朝还全面恢复中央和地方的公办学校(官学),强调考试制度:“教习生徒,具以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唐代则出现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与之配套的考试制度也全面建立。唐代考试的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国民,不只在校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社会青年等非在校生也可以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这种非在校生参加科举叫“乡贡”。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乡贡不仅和在校生有同等的报考资格,在中唐以后甚至出现了“重乡贡、轻生徒”的现象。

起初自学考试有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当地(本籍)报名,必须经过县、州府的考试,合格者才能上报个人档案材料(解状),每年十月参加礼部考试。到唐朝后期,对自考生的限制放宽,不再受籍贯限制,可异地投奔取解,州县考试也不再严格,有时不经过考试也能给予解状,称之为“拔解”。乡贡为平民子弟开辟了一条升迁 之路,自学者可以和生徒一同竞争入仕,极大地刺激了民间自学与办学的热情。

上述是唐代的常科考试,在唐朝的考试制度改革中,还设有“制科考试”。所谓“制科”,是有别于定期考试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制科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

制科考试类似于现代的“特招”,招收某一方面的特长生。据《云梦漫钞》记载,高宗李治在位时的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朝始设制科,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始有“志烈秋霜科”,诗人韩思彦考中该科。之后,武则天又对制科考试作了调整,要求进行殿试,加试策文三篇。

宋代考试分“经义”“诗赋”

宋代科举考试同样经历过几次较大改革,改革的目标首先是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精减考试科目。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教育家范仲淹提出了“精贡举”的观点。到王安石变法时期,合并考试科目成为科举考试改革的中心内容。在王安石的考试新政中,罢去明经诸科,仅存进士科,同时设立“三舍升试法”,实 行由学校直接升选贡举的制度。

考试制度改革在历朝都是大事,王安石的考试改革由于变化较大,争议也大。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朝廷只好将进士考试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个考试科目,到南宋初,又将经义和诗赋合为一科……就如今天的文理分科一样,分分合合,反反复复。

宋代也有制科考试,还提升了武则天开设的武举考试地位,让“武举”与“文举”一样,拥有同等的“学历地位”,当然这与当时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需要有很大关系。

宋代的考试科目改革,都是围绕为国家选拔出实用人才、急需人才而设置的。如王安石考试改革中就重经义而轻诗赋,去掉诗赋、帖经、墨义,曾遭到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

明清时期,中国的考试制度已完全定型,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固定考级,最明显的是出现了“标准化”考试。考试以“八股文”为典型,作文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固定的标准和程式,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题目,以朱熹等的注释为标准。

“标准化”考试减轻阅卷者的工作量,但因为脱离社会实际,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和人才选拔,当时便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曾一度诏废“八股文”。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文学名著 考试制度改革 特长生 2014年09月15日 08:2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