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千古明君唐太宗靠篡改历史美化自己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主之一,开创了“贞观之治”,一直是后世帝王取法的典范。但揆诸史实可以发现,唐太宗统治后期明显懈怠,对臣下进谏也经常听不进去。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灭洛阳王世充后,看到隋炀帝所修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由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主之一,开创了“贞观之治”,一直是后世帝王取法的典范。但揆诸史实可以发现,唐太宗统治后期明显懈怠,对臣下进谏也经常听不进去。

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灭洛阳王世充后,看到隋炀帝所修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由得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因此即位后,抑情损欲,躬行节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太平盛世的来临,太宗也逐渐醉心于崇修宫殿之中。

中国文学网了解,李世民先是以自己身体有气疾为理由修建飞山宫;飞山宫刚刚建成,又修建了翠微宫;翠微宫尚未完工,又开始兴建玉华宫。持续不断的兴建,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马周向太宗进谏时,太宗竟然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听闻之后进谏,认为这“恐非兴邦之至言”。赋役的加重,导致原来已经安居的百姓再次出现逃亡,并且有人自残手足来逃避赋役。唐太宗下诏禁止,并将其归结为隋朝遗风。当时隋朝灭亡已经二十多年,谁又会保留这样的遗风呢?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决定再次征讨高丽,下令让剑南道(今四川)造船,由于官府催迫甚急,导致剑南百姓出现卖田宅、子女的情况,酿成暴动,太宗不得不调大军弹压。为防止事态扩大,宣布将剑南道造船费用改为官府支付,骚动才得以平息。

唐太宗晚年并不喜欢臣下劝谏

“贞观之治”的亮点之一就是唐太宗的从谏如流。太宗即位初年,就鼓励群臣进谏,厚赏进谏臣僚。在太宗的倡导下,群臣纷纷进谏,王珪、刘洎、岑文本、马周等都是有名的谏臣。流风所及,后宫徐贤妃、太子李承乾乃至辗转入唐的隋炀帝萧皇后都有谏言留下,隋炀帝的佞臣、处处逢君之恶的裴炬也变得敢于直谏。其中最杰出的自然是魏征。仅史书所载,魏征在太宗朝的进谏次数就高达两百多次,对其进言,太宗也基本能做到从善如流,从而演绎出一段君臣佳话。但随着文治武功的鼎盛, 太宗逐渐志得意满,渐渐听不进谏诤意见了。

太宗晚年,决定东征高丽,当时大臣房玄龄、褚遂良、张亮、李大亮等纷纷进言反对,但唐太宗完全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最终辽东之役无功而返。太宗对纳谏态度的转变,也导致臣僚开始变得沉默。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让大臣直言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等人却说:“陛下无失。”谏诤风气的改变,恰好反应了太 宗对谏诤态度的改变。

唐太宗靠篡改历史记录美化自己

起居注主要是用来记载帝王言行、朝政大事的,它按日记事,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是以后编纂史书的基本素材。它的内容既不能外传,帝王也不能过问。这就能使想青史留名的帝王多少有些收敛。玄武门之变中,太宗杀兄害弟、逼父退位的事实,使他既担心社会舆论的指责,更怕史官秉笔直书,招致后世非议。这块心病一直伴随着太宗,让他寝食难安。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他终于忍不住向宰相房玄龄提出要看起居注,房玄龄感到为难,幸好谏议大夫朱子奢进谏,认为太宗此举将开恶例,导致以后史官记事会隐恶扬善,难以取信后世。太宗只好作罢。但过了七年,太宗又忍不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假如自己有什么不善的举动他会不会记下来?褚遂良回答得很干脆:“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意思是说我的职责就是记载皇帝的言行,您的一切言行自然会忠实记录。这时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也说: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也会记住。

既然起居注无法看到,太宗就改变策略,对房玄龄说自己要看国史。房玄龄对太宗的目的自然心知肚明,但他又不敢违令,只好将起居注、国史删略成另类文学《高祖实录》二十卷进上。太宗看了之后大为满意,对删改的房玄龄等人大加赏赐。可见房玄龄在如何隐藏玄武门之变的事实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就今天的研究来看,贞观君臣修改的并不止玄武门之变这一件事,对于唐朝开国时期的许多事情都进行了篡改。晋阳起兵反隋,唐高祖李渊毫无疑问起了主要作用,这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可以明显看出,但贞观君臣却将主要功劳都揽到了太宗头上。太子李建成才能不虽及太宗,但也绝非懦弱无能之辈,但在贞观君臣的改写中,建成完全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形象。这种改写,将唐朝建立的主要功劳放到太宗头上,显然是表明太宗打下来的江山自然应该坐下去。

唐太宗千古明君形象的确立,主要是由于其文治武功,但也与上述的历史改写有关。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吴兢的《贞观政要》。这部进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书,其撰写目的就是为了后世帝王以太宗为榜样,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所记基本上是太宗的嘉言善行。该书在后世影响很大,甚至不少帝王如明宪宗、乾隆帝都亲自为此书作序。随着此书的流传,唐太宗的明君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

唐太宗晚年曾对太子李治总结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益多损少”、“功大过微”。这一总结是十分恰当的。在帝制时代,国家的治乱系于皇帝一身,皇帝励精图治,则国家兴盛;骄奢淫逸,则国家败亡。唐太宗的一生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风险系数非常高的制度,皇帝个人的性格、欲望等都有可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权力的不受约束,使国家随时都有可能逸出正常轨迹之外。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