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味道”

从中国文学网可知,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非遗是经典文化吗依据普遍…

中国文学网可知,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

依据普遍化原则,非遗不是经典文化,它属于大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文化”或“媚俗文化”。

至于非遗是否是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圣贤们”将其树为经典,这种现象在古代十分突出,由此在20世纪早期,顾颉刚对于历史上惯以“圣贤文化”为经典的做法提出了诘难:“我们要打破以贵族为中心的历史,打破以圣贤文化为固定生活方式的历史,而要揭发全民族的历史。”在他看来,“民众文化”应该得到重视, “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同等重要,从而为以“民众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的经典化开辟了道路。

在笔者看来,尽管不是所有的非遗都属于经典文化,但是历史上许多的“非物质文化”曾经被视为“经典”系列而不断得到传承,像文学名著《诗经》中的民间歌谣、 民间风俗,《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这些在中国文学界被视为经典来看待。当然这种被文字记录下来的经典,既是“非物质文化”的经典,也是文人文学、文化的 经典。

除此之外,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还在不断滋润经典文化的诞生,或者成为经典文化、经典文学诞生的温床。像《楚辞》里记录的以楚国为中心的神话、传说及其风俗等。尽管这种催生文人文学经典中的非遗不是完整的,是有选择性的,却记录了我国非遗发展的基本轨迹而显得弥足珍贵。非遗的经典化还是带有通俗文化的味道,仍然与其他民间文化一道共同构成生活文化的有机部分,它并不是“悬置”起来说教式的经典,而是“接地气”充满活力的经典。

当下非遗还有经典吗

近3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城市化,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瓦解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和理解,人们会询问: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经典吗?

当下的非遗经典是由历史造就并传承下来的,与历史是传续关系。作为非遗来说,目前正是塑造和建立非遗经典的时刻,也是最佳的时刻。大量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尽管经历着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和进步并不是“断崖式”的或“跃进式”的,而是接续式的,也就是说,工业文明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割裂而另起炉灶。

当下的非遗是历史传承的,同时每一个非遗门类的经典化又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经典表达了共同性问题:它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其文化生存状态,能够穿透人类地域的个性而具有跨国界、跨民族的张扬与肯定。非遗的经典化具有自己的文化语法,比如民间故事讲述、民间歌谣演唱等就应该具有地方风味,就应该具有地方的人文情怀等。

非遗的经典性总是与时代性结合在一起的,它总是一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的接受和传承,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实现的。非遗的经典永远处于一个被解读、被释放的过程,永远处在传承、重构的过程之中,这才是非遗经典的“味道”。

非遗经典化的有效路径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肯定,比如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在笔者看来,非遗名录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化的体现和走向经典化道路的体现。

首先,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非遗名录,均是从传承在民间社会众多的非遗中挑选出来的代表性项目,挑选过程中专家的评审本身就是对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经典化的重要步骤。其次,被评审的非遗项目需要对公众予以公示,这个过程便是接受社会监督,实质上是这些非遗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再到最后名录的最终公布,则是从政府层面和制度层面实现非遗的经典化。这条经典化路径是政府、学者和民众共同协商行走的。

此外,当代非物质文化的经典化路径与传统非物质文化经典化具有相似之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从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来看,小学课本里面就收录了大量的神话、民间故事,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开启着小学生的心智,传递着中华民族始祖创造文化的伟力;在大学课堂上,专业性较强的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等开设的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课程,均将大量的非遗纳入其中。

传承人进校园讲授非遗内容,也成为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方式。比如去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邀请了青海、内蒙古等地民间文学类的代表性传承人到校现场表演。这些传承人从他们祖辈生活的原野走进高校的教育殿堂,不仅展现了非遗的价值和魅力,也带来了非遗经典化的有效力量。 在校园中,非遗被收入、被讲解、被接受、被传承、被传播均是使非遗成为经典的畅达道路。

非遗经典不是远离“普通人”的经典,其经典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现实传承、保护的要求;非遗经典具有典范意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并且在历史性和现实性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关系,既是过去文明的见证,又对后来的时代发挥着持续的影响。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文学名著 非遗经典化 2014年09月10日 09:1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