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时下中日如何摆脱“敌国”思维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而当年战场上互为敌手的中日两国,也再次走到了一种危险的对立状态。在这个时候,了解对方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为何总有反复?他们怎么看待今天的中国?这些问题在暗中决定着今天中日关系的走向。日本人眼中的二战与中国据中国文学…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而当年战场上互为敌手的中日两国,也再次走到了一种危险的对立状态。在这个时候,了解对方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为何总有反复?他们怎么看待今天的中国?这些问题在暗中决定着今天中日关系的走向。

日本人眼中的二战与中国

中国文学网了解到,日本人对于二战及其结果的看法和很多国人想象的并不相同。在今天的日本,对二战的讨论有“去是非化”的倾向:似乎二战和一战等帝国主义争夺战并无本质的区别,甚至是“优等生”日本将亚洲从白人手中“解放”出来的正义之战,日本成为“恶人”仅仅因为是战败了,被剥夺了自辩权。这当然是错误的思维,但对于将明治维新之后的历次战争与日本“富国强兵”之路相联系的一部分日本人来说,这才是一种“正确”的非“自虐史观”。而对于被迫投降,日本人始终认为是被美欧国家打败,而不是输给了中国。日本雅虎网站上关于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新闻下,90%的网友留言都是抨击的意见,“日本是败给美国,不是中国”之类的意见占据了大多数。

正因为始终存在这种“不服气”的思维,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反复。战后中日分属苏美两大敌对阵营,尖锐对立。70年代后期,因为对抗苏联扩张的需要,日本和美国一起,成为了中国事实上的盟友。出于对侵华的负疚感,日本认为有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不久开启了对华大量援助的历史。进入21世 纪,中国开始崛起,中日之间却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尤其是到了2010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另一件是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爆发。尽管这两件事自有复杂的背景,但在日本人看来,就代表着拿了日本援助的中国崛起后开始“欺凌”日本了。更麻烦的是,随着中国崛起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的回归,日本越来越担心中国会向日“复仇”,而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爱国教育完全是“反日教育”的代名词,在这种“仇恨教育”中长大的中国人, 早晚会向日本报复。

变形镜中的“他者”

应该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看法存在着片面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认同的形成,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而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他者”正是侵略者日本,因此,日本被作为中国爱国教育的“靶子”,更多是出于一种历史的事实,并非刻意煽动“仇日”情绪。对于今天的日本,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能保持一种理性的、甚至是学习的态度,所谓的“仇日”情绪,往往是在网络或是游行“打砸抢”氛围中,被周围群体激起的一种“集体的癫狂”,在正常生活中,是极少存在的。

不过,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诚然,由于战后美国的纵容,日本政界和媒体始终存在为“二战”翻案的声音;但作为日本国民的大多数,对于战争给邻国带来的伤害还是承认的,“决不再战”也是社会的主流民意。可以说,由于原子弹等带来的惨痛经验,在普通民众中,无条件甚至“无原则”的“和平主义”是普遍存在 的。在安倍一意孤行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担心其会将日本带入战争而站出来反对,这对安倍形成了远比中韩抗议更大的制约。另外,日本已经是高度老龄化社会,其人口甚至出现了缩减,同时日本也不存在二战时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获取资源的情况,日本并不存在对外扩张的动机。仍用旧有的眼光判 断日本社会的民意,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人为推动双方对立。

自我实现的预言

既然中日都不存在“致对方于死地”的想法,为何两国无法像欧洲的法德那样实现民族和解,而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敌对状态?马立诚先生认为,可能是发展阶段的 差异,以及中日民族主义飙升的原因。这当然有其见地,但从心理建构的角度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对方的心理定位发生了变化。

网络文学相关资料了解到,2009年,鸠山由纪夫和小泽一郎率领的民主党首次夺得政权,很快就提出实行更加独立于美国的外交、安保政策,加强和中国等亚洲邻国的关系的新主张。事实上,日本自明治时期起,就存在联合中国等亚洲邻国,共同对抗欧美列强的“东亚共同体”的思想,这次再次提出,是在中国重新崛起,而美国因次贷危机相对衰落的背景下,日本统治精英中一派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中作出的一次重大尝试,目的是帮助日本在变化了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位,其中不乏 “联华入亚”的大胆构想,如果实现,可以说就是亚洲版的“法德和解”。可惜,结果并不如愿,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鸠山本人不得不在冲绳基地等问题上屈服, 并最终黯然下台。在随后同为民主党的菅直人政府时期,中日之间爆发了钓鱼岛撞船事件,两国从此渐行渐远,最终走到了今天的对立局面。时至今日,安倍政权已经发展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地步,拉拢菲律宾、印度等国共同反华,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对立。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变中日今天的敌对关系,必须改变国民的心理预期。日本的民主制度正是对安倍等保守势力的制动阀,当日本社会民意重新回归理性认识中国的时候,安倍政权利用对华恐惧推动“修宪”的伎俩就难以成功,也就不得不像其第一次任期时那样,主动坐到对华谈判桌上来。为此,我们可以做的是,更加努力地向日本国民说明中国的意图,避免“中国想要报复日本”之类的认识成为日本国民心中不去的“刺”;同时,尽力向中国国民展现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日本,让鼓吹 仇恨的声音没有生长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融两国国民心中已经形成的“冰山”。这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但却是中日关系改善的必由之路。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