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的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北京举行了众多纪念活动,民间也自发兴起诸如寻找抗战老兵等诸多行动。据网络文学报道,自1945年抗战胜利以来,关于纪念和挖掘抗战历史的活动从未终断,而抗战文学更是留下许许多多辉煌的经典。不过在今天,抗战文学似乎正在渐渐式微,在过去近七十年的历史中,几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题材的抗战,正在市场化的大潮之下慢慢没落。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说,历史不容忘记,而且,即便在今天,铭记这一段历史,尽可能地发掘和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真相,依旧有巨大的社会意义。然而,近年来,抗战文学的创作确实不够繁荣,尽管有一些新的作品,但是总体来说,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它不再是重要题材。这和当前多元化创作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和人们的意识有关。其实,我们应该敬畏历史,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让人们知道历史的真相,知道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未来走得更好。
不能忘却的抗战
近年来,不错的抗战作品也有几部,但总体来说,抗战作为曾经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题材之一,确实已经不如以前。白烨表示:实际上,对于那一段历史的书写和再现,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历史是我们的过去,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的未来走得更好,特别是真实地了解那一段烽烟四起的时代,铭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创伤,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珍惜和平,并且为了和平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准备。另一方面,抗战时代,所涉及的历史和人物,所涉及的英雄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的崛起等,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同样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处在另外一个崛起的时代,同样需要那些珍贵的情怀和精神,使我们的发展更加顺利,使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坚强。
抗战时代,也正是中国人建立现代民族和国家概念最重要的时代,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抗战留给了中国人太多创伤和悲痛,也留下了太多悲壮、残酷的记忆,而这些历史和记忆,都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财富。
白烨说,这段历史太特殊了,面对这样的历史,应该有敬畏心,而现在,有一些创作过于追求新意,过于看重市场,乃至过于低俗的写作,其实都是在伤害历史,也影响着我们对于历史的真实认识,这是需要校正的。
亲历者的历史和文学
抗战文学的兴起,和抗战本身有关,在解放前一二十年中,战争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是占据主流位置的文学,而在战争文学中,抗战文学毫无疑问是占据主流的。解放以后,上世纪50年代,曾经掀起过两个文学的高峰,其中一个就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而在其中,大部分是抗战题材的。那个时代是抗战作品的井喷时代,出现了非常多的文学、文艺作品,也留下了很多经典,比如另类文学《敌后武工队》《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等。
抗战文学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一方面和时代本身的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作者有关。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批本身亲历过抗战,同时有经过一定文学训练的作家。 这些作家在因为自己本身经过了那一段悲壮的历史,在战争结束之后,这段经历不断发酵,不吐不快,因此掀起了一个抗战文学的高峰。
抗战文学盛况不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抗战文学再一次兴起,伴随着思想大飞跃、新时期文学本身的发展,这个时候的抗战文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这些作品开始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原因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作家慢慢搁笔,而新的年轻的作家本身不再是战争的亲历者,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生的作 家还有一定的记忆的话,那么50后、60后乃至更后来的作家,本身就已经和战争完全没有了关系,因此他们更多是从史料中获得认识,重新去梳理和认识那一段历史,写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一样了。
同时,白烨表示,在今天,抗战文学似乎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但是不能说没有了,一直都有人在写,近一两年来,也有几部比较不错的作品,比如说《回家》《向日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轻人写的抗战作品,更加适合今天的年轻人阅读。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当初抗战文学的辉煌,今天的抗战文学,确实不再有当年的盛况。而且现代的作品,很多更加注重细节,以前那种宏伟的历史视角逐渐变少,更多地开始注意微小的细节,个体人物的经历,比如《回家》从一对恋人的视角出发,写他们在抗战中的经历,比如《向日葵》,从一个兵工厂开始写,写一个富家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兵工专家,这样的写作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 体会和了解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