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做祥林嫂只有一种可能:还没有活到足够能够丧失的年纪,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你。所以只要活着,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成为祥林嫂。”近日作家止庵、编剧史航、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青年作家周嘉宁做客“文景艺文季”论坛,围绕止庵另类文学新书《惜别》,探讨人们常常忽视和来不及珍重的日常生活的意味。史航认为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离自己最近的人物。所有人活着都会因为随着岁月丧失很多东西,而成为忍不住想抓住什么的“祥林嫂”。
人生就是惜所当惜,别所不忍别
“来不及珍重”是一个像一句歌词一样的话题,但是很多沉重的事情,即使写在歌里,该沉重还是很沉重。
从日常生活当中的感受说起,人生什么时候是最尴尬的时刻?比如火车站送别。在机场送到安检就停住了,送到安检以后就可以松一口气,抽口烟。而火车站就不一样,一直送到站台。火车开动前的5分钟就非常难过。而如果有人告诉你说这是你今生最后一次见他,这5分钟你就会紧紧地盯着他。就像亲人快要去世的时候,你 会感觉最后的几分钟是非常奢侈的。
上天是很公平的,你爱珍重不珍重,反正你们最后都会离别,这是挺微妙的事。但是人世间每天出产那么多书并不一定都提醒我们这件事情。即使不能剧透但能提醒一 下这是最后一次也是好的,《惜别》就是一本提醒之书。我自己读这本书,读几页就会被提醒,想起当初遗憾的事情。米兰·昆德拉有一个小说就叫《告别的聚会》。谁也不可能永远在一起,我们都是为了告别而聚会。人生就是惜所当惜,别所不忍别。不懂惜就不懂别,不懂别就不懂惜。
止庵的书里提到祈祷,愿上帝给我力量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忍受我不能改变的,再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他要的很贪心,但是也知道改变的力量,忍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不太容易一句话给你,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地累积。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离我最近的的人物
从小到大,人有很多变化:原来喜欢的女孩不喜欢了,原来喜欢的导演不喜欢了……以前我也读鲁迅,当时觉得文学名著《祝福》特别没有意思。祥林嫂最无聊,她重复失去的事情有什么意思?要不是为了语文课得分,我根本不会关心这个人。但是岁数大了,却感觉祥林嫂是鲁迅作品里的人物中离我最近的。丧失的东西一多,你老是忍不住去抓,即张爱玲所说的“苍凉的手”。能不做祥林嫂只有一种可能:还没有活到足够能够丧失的年纪,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你。所以只要活着,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成为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没有那么多想法的人,她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说她失去了什么,最后变成大家回避的对象。
但是《惜别》这本书,作者止庵用了非常多的智慧和耐心,让这一切有关丧失的描述反而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和意义。经常听人家说,你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说的着吗?这本书里面大量使用的去世的母亲的日记、家信更跟我说不着。那么一个人的丧失跟大家说的着吗?这是挺大的质问。这是一本给普通人的示范书,所以写的不是传奇,是止庵母亲生活中非常有意思的事。一个大户人家出来的人会经历各种小说素材般的事,但他把这些删掉了。他要写一个最大公约数的书,写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事,这才有意思,所以也会唤醒我自己的很多记忆。
建筑变迁扼杀断送很多记忆
我跟止庵这几年交往比较密切,但是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冰箱,不打开就没有灯光。一个人独处时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知道。人在独处的时候在想什么?在想他曾经有过的和失去的实物。这本书很奇妙,一开头说今天我母亲死了,大家会说这人多冷酷多冷静,其实也不是,跟你说不着,也没有办法说。所以这本书把这么一个说不着的话题说出来非常难得。父母去世都该写一点东西,但我是一直回避的。
每个城市都有地标建筑。像互相比赛生长的植物一样,我们都很在乎我们的地标。但是人生还有一种地标,我跟那个女孩在这里接吻、分手,人生的地标其实是这样的东西。有时候北京拆了一片房子,你的记忆就不完整了。再过五年路过这片房子,你可以想起来当初是在这里看的电影,这是可以划亮一根火柴的。建筑变迁扼杀断送很多记忆,写书、拍照其实就是跟他们在抢夺这些东西,抢夺跟母亲有关的记忆。
止庵在书里提到华润超市,东四环那边的燕莎奥特莱斯,家附近的沃尔玛,这几个地方是他跟母亲经常去的。母亲说这里怎么关门了,我这个月的积分还没有花呢。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记忆。留不下的东西,我们就在书里写出来。我看这本书想起我的一些记忆,比如我妈妈第一次来看我上大学,我们一起吃阿信鱼儿汤。止庵母亲为了看电视剧《阿信》,晚上赶回济南,但是没有想到小区停电,没有看上最后一集。
有一个成语叫承上启下,这个词是过于理想。我们能够承上未必能启下:我们能记住父母的样子,但是未必能让子女记住我们的样子,就像鲸鱼搁浅在沙滩一样。所以我们是这样一种比较尴尬的族群,五十六个民族之外的一个族,叫“惜别族”,懂得惜又懂得别。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在这个世界就是软壳蛋。在这个世界上磕磕绊绊,不管你17岁或者是70岁你都是“惜别族”。
“惜别族”现在有了一本自己的书。这不光是一个窗户让你看着外面人家的事,它也是一面镜子,让你不仅看到此刻的自己,也看到过去的自己。这本书不是一本买了为了难过和重新碰触伤疤的书。它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妈妈像我妈妈一样喜欢阿信,还有一个儿子像我一样愿意给妈妈写东西,“惜别族”的相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