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经翻译过文学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等著作的青年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症自杀,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下翻译界以及翻译者本身生存状况的担忧。
近年来,尽管图书市场上翻译作品的数量空前增长,但质量却日趋下降,粗制滥造、随意拼凑、错漏百出、甚至翻译作品互相抄袭的“汉译汉”作品泛滥成灾等,国内整体翻译水准低迷。而对于翻译者来说,低廉的报酬使得译者本身无法以此为生,只能是业余工作,同时,翻译作品无法成为学术成果,也使得大量的专业学者不肯投入到翻译事业中。
对此,著名学者、中国翻译协会社科翻译委员会副主任李河说:“150年来,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翻译居功至伟。但是在今天,翻译却成了一个九流之派,成了一个多余者。孙仲旭因为抑郁而去世,实际上,抑郁这个词,也是当前整个翻译领域的写照。”
翻译对现代化居功甚伟
据另类文学网相关资料了解,李河表示:孙仲旭去世的消息,让我想起了海子的死。海子的死,被很多人看做是诗歌没落的象征,孙仲旭的死,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当前国内翻译状况的一个象征。当然,熟识他们的人,知道他们的去世有很多具体的原因,但在更大范围来看,抛开个人的原因不论,事实上,这样的事件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事件 ,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受惠于翻译,它使得普通人坐在家里就可以走出国门,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可以说翻译对现代化居功甚伟。但在今天,翻译渐渐地成 为了多余者、边缘者,翻译作品不受重视,翻译者不受重视。可以说,我们整个社会对于翻译的认知都出现了问题,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整个社会的良知有缺,我们不仅仅对我们自身的状态出现了认知的错误,同时,对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做出大量贡献的人,也是有伦理亏欠的,比如农民工、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下岗工 人,当然翻译者也是其中之一。
好作品得先有好眼光
在当代,翻译出现问题的原因比较多,比如说“文革”时代,整体的闭关锁国,我们对世界的抵制态度,造成了翻译领域的迅速缩小。那个时代的翻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央编译局的翻译,基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品的翻译,另一类是批判性翻译,比如哲学领域的资产阶级哲学批判式的翻译。而在今天,翻译的态势又和那个时代不同。一方面,全球化、商业市场的发达,使得对外的交流非常频繁,商业化的翻译非常多,但是这样的翻译作品,目前看来水准堪忧,大量错漏百出、质量低下的作品充斥其中。而另一方面真正能够对现代化产生影响的翻译,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相关的精神产品的翻译又很少。
精神产品的翻译,一方面要有好的眼光,能够选择那些对世界产生影响或者可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作品去翻译,我们知道,翻译的对象不仅仅是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还有那些新的作品。其次,需要翻译者专业的素养,包括外语水平,也包括对翻译对象本身专业性的认识。此外,还需要一些情怀,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本身也可以是一部汉语的经典。
翻译让我们走向世界
李河说,整个二十世纪的学术都是靠翻译支撑的学术,100多年来,我们的各个学科都是外来的,这些外来的东西正是通过翻译构建了现代学术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并不仅仅是拿来主义,本身也是一种开创的过程。对于构造现代语言、精神文化都有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前沿学术领域,很多概念是没有对应的汉语 的,也就是说,翻译者并不仅仅是在翻译,也是在开创中国的学术体系,而这样的活动,从近代开始,150年来都是如此。
我们是一个后发转型国家,翻译非常重要,翻译能让我们快速地进入到整个世界的话语体系中。而不重视翻译,就会使我们接触世界的道路变得狭窄,很多时候,如果翻译者仅仅是单打独斗,凭业余爱好去翻译,那么我们在接触世界思想文化科学等诸多方面,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及时、片面、单纯地跟风等。
当前的翻译乱象丛生
目前很多人对今天的翻译现状不满,是什么原因?李河表示,今天翻译的数量确实很多,但是质量很难说。翻译有两类,一类是把翻译当做职业,当做事业,这样的翻译肯定是那些能够影响世界的经典,同时,翻译作品本身,也往往会成为汉语的经典。当然他们也会翻译畅销书,因为有些畅销书本身也非常经典,比如当年翻译 《第三帝国的兴亡》。另外一类是逐名追利,实际上,趋利本身没有问题,很多人觉得翻译衰落也正是因为翻译者应得的利益太少了,但同时这也造成了商业化翻译的泛滥和不追求质量,使得当前的翻译乱象丛生。
同时,翻译并不仅仅是译者的事情,同时也是编者、读者的事情。过去有很多老的编辑,非常敬业和严谨,不论是选题还是翻译中的语言问题等,都会严格把关,读者也是如此,对于作品的质量要求很高,有一种阅读经典的习惯和氛围。在今天,很多出版者更习惯催稿,一部书,几个月就要,几乎不怎么把关。而读者则习惯了现代传播技术所带来的碎片化、表面化阅读,作者字斟句酌的翻译,到了读者那里也就是浮光掠影一瞥而过。某种程度上,这不仅仅是经典翻译,也是经典创作等共有 的问题。
目前,我们很难通过出版者、翻译者、学术机构的自律去获得好的翻译环境,同时也很难激起民间的资本支持学术的欲望。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第一,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知道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第二,改善对专业翻译基本的待遇,认可翻译的学术价值,提高翻译者的物质待遇。这才是拨乱反正,是补课,也是还债,因为翻译现在的困窘正是因为过去整体的设计缺陷所致,因此,要改变,也要从这里开始,可以说,我们对于很多曾经为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存在伦理上的亏欠,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待遇,翻译者是其中之一。也只有完成了整体设计的转变,才能出现有利于经典翻译的局面,也才能激起翻译者、出版者、读者,乃至民间力量对于翻译的支持和重视,才有可能追求更好的翻译环境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