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公布获奖名单,9月举行颁奖仪式,鲁迅文学奖每隔几年都会引发舆论一片喧哗,引发众多网民嘲讽,这几乎成了定律。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落到了这种尴尬地步,需要哪些改变?本届评奖又有了哪些改变,效果如何?哪些是早应改变的,却仍在继续?
本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上作了哪些改变?
据中国文学网了解,2014年3月2日,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发布修订版。其一是改变了评奖年限,将以往的三年一届评奖,改为四年一届,但没有公布其原因。其二是由评委无记名投票变为实名投票,产生获奖作品的实名投票情况,与评奖结果一并公布。其三是投票方式的改变。以往是评委独立投票,现在改为每轮投票前, “各评奖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投票,而在决定哪些作品获奖的最终投票前,由“各评奖委员会经充分讨论”后投票。
第二项改变,曾受到业内普遍欢迎,认为此举增加了评选的透明度。评论家解玺璋认为,以前文学奖评选总是有人怀疑暗箱操作,实名投票是一个公开化的举动,这是一个进步。在评奖结束后,有人指出它的不足,是增加了评委的压力。“纠结啊,终审投票前,评委们纠结了一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说,“我个人不太同意这种做法,评委只需要做好评委的工作,这样的公开反而会影响公正。”实际上,这种实名投票的弊端,也在评茅盾文学奖时出现过,没有获奖的作家与不给他 投票的评委之间,直接发生了矛盾,这会让以后的实名投票顾虑增多。
第三项改变,公布后几乎无人评论,那时很少有人能预测它的效果。但在评奖结束后,大量获奖作品获得全票,许多非获奖作品获得零票,引起了广泛注意与批评。评委陈晓明说,这种投票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谈判和沟通的过程,这就使得满票和零票的现象避免不了。评委白烨认为,客观来看,票数的多寡反映了评委们“形成共识 的过程”。有业内人士觉得,这种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方式,便于传达和执行官方的意见,容易压制个人见解,甚至将十一个评委变成一个评委,离公正公平越来越 远。
没有改变的结果之一:权力对评奖的干预
散文杂文类作品获奖名单公布三天后,落选的《洗尘》作者梁衡,公开了评奖内幕:《洗尘》先是一路顺利入围,在最后一轮突然落马,是因为来自上面的“打招呼”,有文章涉及“文化大革命”中敏感问题,不能获奖。
梁衡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以他的往日身份,也许会得到一些内部消息。媒体采访中问到“打招呼”是否可以理解为评委被告知不许投他的票,梁衡说:“是的。”
“是书中的一篇文章《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惹的祸。”梁衡在《关于鲁奖落马的告白》一文中说,“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遗风,没有想到张闻天会被鲁迅(文学奖)关到门外。”他提请人们对鲁迅文学奖给予更多注意。“我倒是希望读者、评论家多关注一下作品的内容。”他说,“不必管入选的还是落选 的作品,去作一点研究,为了文学。毕竟鲁迅还是思想家,这奖还顶着他的名呢。”
对此,网络文学上网友议论纷纷,大多是见怪不怪的态度。重庆一网友表示,“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这不奇怪!”北京一网友显得挺达观:“中国文学早就被作协那 帮人毁坏了,这次的情况只当看戏,不用上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学权力拥有的话语权,往往又很难被质疑。”知名媒体人单士兵评论说,这些年,“很少 有鲁奖得主被拿出来全面盘点分析。这是因为,文学权力面对民意,在需要讲文学的时候讲文学,在需要用权力的时候用权力。”
没有改变的结果之二:对部分作品缺少公平
阿来的作品《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最终落选,令许多读者直呼“搞不懂”。这部作品描述了瞻对地区200余年的命运变迁,勾画了藏区复杂的历史,思考 了由此引发的中国地方治理问题。它由阿来耗时多年完成,荣获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其授奖词写道,“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并在叙述中融入了文学的意蕴和情怀”。但在本届鲁迅文学奖,这部作品以高票入围,零票落选。
阿来发表了“我抗议”的声明。鲁奖背后的中国文学生态,是被一些弄权者在“假文学之名以非文学的手段伤害文学的尊严”。阿来说,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乎社会正义,更关乎文学尊严。
他提出三个问题:一指体制,揭露中国文学不开放,无创新,作茧自缚,固步自封;二问程序,揭穿中国文学评奖过程无正义;三批质量,批评评委对历史无知,对现实狭隘,缺乏常识。
阿来认为,鲁奖的报告文学类评奖,是维护该圈子的既得利益,拒绝非虚构文学加入。对此,有评论人士认为,掌握中国文学话语权的不仅多虚假伪饰的文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将这种文学话语权转化为相关的行政权力。
“全世界少有我们这样,用纳税人的钱养一大批所谓有文化的文化闲人,包括文联作协美协曲协摄协等。”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中说,文化奖 不自珍自爱,是当前最要命的没文化,“呼吁有关部门管管中国作协,令其切实负起责任,彻查鲁迅文学奖评奖,向社会有个交代,保证公开公正公平”。
没有改变的鲁奖之三:低劣作品照样获奖
新锐媒体评论员、著名主持人马丁的微博说:看完这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的获奖作品,俺认为福音来了,凡是没一技之长,但会敲回车键的童鞋都可以做一名诗人,轻 松拿奖,快速致富出名。他说的是获奖者周啸天。此人的所谓古体诗据传是这样的:“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 (《写邓稼先》)”
有人将周啸天的这首“古体诗”比作打油诗,其实在打油诗中也层次较低。据传,中国打油诗起源于唐朝一卖油翁,姓张,俗称张打油。他把雪景描述为“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至少还有自己观察景物的独特目光和细致描写。
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周啸天获奖被认为“是对文学的最大羞辱,是对古诗词的最大羞辱”,甚至“羞辱了中国的文化人”。有评论人士直指,“鲁奖活在文学权力圈只能苟延残喘。所以,不要只是去怪周啸天在羞辱鲁迅,羞辱鲁奖,更应该反思权力为何如此捉弄作者,羞辱鲁迅。”
更有趣的是,周啸天获奖,引发了这种“古体诗”的模仿热潮,大量出现在网上评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