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贾平凹:如何在政治故事里看到中国文学

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及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当下的中国,作家是何其多,作品也是何其多。据中国文学网报道,仅长篇小说,中国每年就印刷出版3000余部,在这么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

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及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

当下的中国,作家是何其多,作品也是何其多。据中国文学网报道,仅长篇小说,中国每年就印刷出版3000余部,在这么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功夫加以重点翻译?我这样说着是容易的,其实做起来非常难,别说翻译 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就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如同当把豆子平放 在一个大盘子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自然就发现了那样。要了解孔子,不仅要读孔子,而且要读老子、荀子、韩非子等等,这样才能更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 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来分辨: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 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

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我认为这就涉及两个问题,那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社会。


贾平凹:如何在政治故事里看到中国文学


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 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脚、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

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 庸。这三教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天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

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我们才能看得懂中国的社会,才能搞明白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

说到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是长期农耕文明社会,又是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农耕文明使中国人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又是极强化秩序和统一。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多地广,资源匮乏,但闭关锁国,加上外来的侵略和天灾人祸,积贫积弱,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制等等方面都处于落后。这种积贫积弱的现实与文化的关系,历来使中国的精英们在救国方略上发生激烈争论。

上世纪20年代,一种意见是现代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所以它落后,所以要批判和摒弃;另一种意见是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愚昧不堪,不是我们的文化不行,是我们做子孙的不行。这种争论至今也没有结束。

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它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后,中国社会长期积攒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社会处于大转型期,一方面接受西方的东西多,日子 好过之后更有了诉求,人觉醒之后更不满种种束缚,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秩序松弛,追求权力和金钱,人变得浮躁、放纵,甚或极端。于是,改革 成为一道虽然很难但必须要做,而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任务。在这个年代,中国是最有新闻的国家,它几乎每天都有大新闻。所以,它的故事也最多, 什么离奇的、荒唐的故事都在发生。它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丰富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启示的,提供了多种可能 的经验,也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写作的丰厚土壤和活跃的舞台。

什么样的故事才可能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从中国故事里可以看到政治,又如何在政治的故事里看到中国真正的文学呢?

先说头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里,最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国人达成共识的、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学 水准最高的是《红楼梦》,它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标本,它人与事都写得丰厚饱满,批判不露声色,叙述蕴藉从容,语言炉火纯青,最大程度地传 导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气息。

从读者来看,社会中下层人群喜欢读《水浒传》,中上层人群尤其知识分子更喜欢读《红楼梦》。我在少年时第一次读《红楼梦》,大部分篇章是读不懂的,青年时再读,虽然读得有兴趣,许多地方仍是跳着读,到了中年以后,《红楼梦》就读得满口留香。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中国人推崇鲁迅,鲁迅作品中充满了批判精神,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人在推崇鲁迅外也推崇起沈从文,喜欢他作品中的更浓的中国气派和味道。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上看,历来有两种流派,或者说有两种作家的作品,我不愿意把它们分为什么主义,我作个比喻,把它们分为阳与阴,也就是火与水。火是奔放的、 热烈的,它燃烧起来,火焰炙发、色彩夺目;而水是内敛的、柔软的,它流动起来,细波密纹、从容不迫,越流得深沉,越显得平静。火给我们激情,水给我们幽 思;火容易引人走近,为之兴奋,但一旦亲近水了,水更有诱惑,魅力久远。火与水的两种形态的文学,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史,它们分别都产生过伟大作品。

从研究和阅读的角度看,当社会处于革命期,火一类的作品易于接受和欢迎,而社会革命期后,水一类的作品则得以长远流传。中华民族是阴柔的民族,它的文化使中 国人思维象形化,讲究虚白空间化,使中国人的性格趋于含蓄、内敛、忍耐。所以说,水一类的作品更适宜体现中国的特色,仅从水一类文学作家总是文体家这一点 就可以证明,而历来也公认这一类作品的文学性要高一些。

再说第二个问题。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历来是强烈的。拿现在来看,先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 政治的、种种不人道的、黑暗的、残暴的东西,再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后,批判社会腐败、荒唐以及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的东西。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里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曾经太多,当我们在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这些东西时,我们又或多或少地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来挣扎着、反抗 着、批判着,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品格品质。这种情况当然在改变着。中国国内的文学界和读者群也不满这种现象,在呼唤着、寻找着、努力创作着具有深刻的批判精 神,同时又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萌生的有地气的、有气味和温度的、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品,而不再欣赏一些从理念出发编造的故事,虽然那些故事离奇热闹,但它散 发的是一种虚假和矫情。

中国当代文学在这几十年里,几乎是全面地学习着西方,甚或在模仿,而到了今天,这种学习甚至模仿可以说毕业了。中国文学正在形成和圆满着自己的品格和形象。 我们固然要看到中国故事中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要看到中国文学中所批判的那些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但更要看到从这种政治的、宣传的、批 判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中发现品鉴出真正属于文学的东西,真正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家的作品。

据我所知,十多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了不少,包括中国的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也有相当多的作品被介绍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了解了中国、 关注了中国。但我想,我们不但需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体制,更应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真实的中 国社会基层的人是怎样个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干什么、想什么、向往什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深入地、细致地看清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在 这样的作品里鉴别优秀的,那么,它的故事就足以体现真正的中国,体现出中国文学的高度几何和意义大小。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