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文学网了解:迄今为止,前身为全国书市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已经走过了34年,23届。多年来,书博会对出版企业的形象展示、出版品牌的宣传,及出版产品向渠道和读者的宣传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近距离地触摸了市场、阅读社会,和合作伙伴。当然,随着出版环境、传播媒介的变化,书博会功能出现变化,也是一种与时俱进。
虽然如今的书博会对图书发行、宣传的作用已不如从前,但有些功能还是很重要。比如作家与读者的见面沟通,特别是像上海书展那样的阅读组织方式,敖然觉得还是很有效果的。出版界一定要通过某一种形式把读者和作者、中间的出版单位结合在一起,才真正能够彰显阅读和文化的力量。
具体而言,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可以不再把订货作为主要的功能,可以不是一种商业的行为,而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因为商业的功能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已经可以体现。希望在书博会活动过程当中,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对出版的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把几个功能融合在一个大型展会上,效果未必好;面向读者,书博会功能更为集中,效果才会更突出。
销售和信息交流沟通的问题都很重要,但对于出版业而言,敖然认为真正重要的问题是面向社会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其实,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而出版业界的大型活动可以面向解决此一时期的主要问题。从图书的销量分布就能看出来,现在只是中心城市的阅读氛围强一些,广大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阅读意愿还有待唤醒。阅读气候能够慢慢成长起来,这是我们最希望的,比订多少货更有意义。即使订了很多货,又被退回来,其根本还是阅读氛围不浓。
总而言之,通过网络文学调查,书博会的定位应为面向阅读,面向读者,面向文化产业的发展。敖然感觉出版界每年不需要太多的交易会,而是应该有广泛的阅读活动,和相对比较集中的交易。敖然说他比较喜欢上海书展这样的活动,有不同的作者和读者的见面,有面向大众的卖场活动。时间也比较合适,正好在暑期,孩子们可以广泛参与进来。
敖然对业界有一些看法,希望书博会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举办,因为可以重复不断地去培养阅读人群,持续不断地刺激阅读的氛围。但我同时也注意到,毕竟中国的幅员比较辽阔,轮流在各省举办书博会,就像在各地播下了阅读火种,对拉动各地的阅读氛围、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是,希望书博会能与各地的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有更多的联动,在短短几天的书博会之外组织形式更多的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使其是商业的,但更是文化的;是业界的,更是社会的。比如,法兰克福书展长期关注教育问题,联合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开展大型读写活动,进行基础教育和扫盲运动;书博会的功能还可以继续挖掘,成为全民阅读与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平台。
此外,敖然期望,除了书外,所有与内容产业相关的其实都可以在书博会展示。这几年,我们也注意到,书博会把印刷企业也纳入了展会范围。文化产业的领域还比较广阔,可以有重点的将与图书产业密切的相关文化产业引入书博会,也可为读者提供更综合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