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叶嘉莹:诗词就是我的养生秘诀

叶嘉莹的家位于南开大学西南村的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客厅的三排书架,放满了文学名著《全清词》、《全宋词》等书;恩师顾随和弟子们的合影置于正中,彼时,叶嘉莹着浅色长衫,梳两条短小的发辫。墙上一块匾,上书“迦陵”,那是她的号;旁边一幅《班昭续固图》,是画家范曾为其八十寿辰所作。多年来…

叶嘉莹的家位于南开大学西南村的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客厅的三排书架,放满了文学名著《全清词》、《全宋词》等书;恩师顾随和弟子们的合影置于正中,彼时,叶嘉莹着浅色长衫,梳两条短小的发辫。墙上一块匾,上书“迦陵”,那是她的号;旁边一幅《班昭续固图》,是画家范曾为其八十寿辰所作。多年来,这间略显狭小的客厅,还兼作教室。叶嘉莹在此给研究生上课。一些几十年前听过她课的学生,后来又不断出现在这里。他们说,这叫“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最近两年,因为年事渐高,叶嘉莹才跟学校说不带研究生了。从1945年至今,叶嘉莹执教近70年,教过的学生无数。他们对叶先生讲课的评价几乎一致是“如沐春风”。



2009年,席慕蓉在台北听叶嘉莹讲辛弃疾。当讲到《水龙吟》最后几句“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时,席慕蓉几乎惊叫起来,她已不知不觉进入了辛弃疾的苍凉人生。席慕蓉一直在想“何以致此?”后来,她在《心灵的飨宴》写道:“叶老师在台上像一个发光体,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她就是‘要眇宜修’的那位湘水女神。她的衣着,她的笑容,她的声音,是一种出尘秀雅的女性之美。”叶嘉莹说她天生是吃教书这碗饭的。跟老师顾随一样,她上课也喜欢“跑野马”。比如她讲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通过各种典故,详解了“懒起”和“蛾眉”之后,在听者思绪脱缰之际,她话锋一转,又把你拉了回来。

今年,叶嘉莹90岁,但根本不像90岁的人。4月,她刚去北京参加了两场活动;88岁时,仍在开车;每晚2:30睡觉,早上6:30起床。有人问她有什么养生秘诀?她说,诗词就是我养生的秘诀。也许,还应该加上一份豁达。曾有媒体人士问她:“听说你的爱情比较缺失?”叶嘉莹爽快回答:“啊,爱情,你说得一语中的!也没什么遗憾的。我说过‘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所以一个学生说,老师你没有找到对象是不是?我说对了,我没有找到可以跟我应和的对象。”

“师尊”拈花,“迦陵”微笑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自小受到严格的诗教。父亲教她认字、背唐诗,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现在很多人认为,小孩子不懂这些。但是小孩子脑筋好,从小诵读一些古典的精华,可以终生受用。”伯父是她诗词的启蒙老师。见叶嘉莹少有慧根,格外欢喜。据网络文学了解,后来,叶嘉莹南下结婚,伯父十分不舍,作诗:“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

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叶嘉莹遇到了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文史大家顾随(号苦水)。顾随学养深厚,讲课也相当精彩。“顾先生讲课喜欢上天入地,注重诗歌的兴发感动。”叶嘉莹还记得顾先生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他说,这就如同说“吃饱了不饿”,但实在是好。

许多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好,只顾听得高兴,而叶嘉莹不仅认真听了,还把老师所讲全部记录下来。“实在可以这么说,顾先生教的不止我们一个班,也不止教过一个学校,只有我心追手写,埋头做笔记。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完整地记下来的。”她说。顾随对这个女弟子也非常满意,常认真评改叶嘉莹的习作。一次,顾随看了叶嘉莹填的几首词,批道:“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1948年3月,叶嘉莹赴南京结婚,不久又渡海赴台湾。“一路奔走中,很多东西都掉了,但是我知道老师的笔记是宇宙间唯一一本。老师讲课这么好,如果我不保存好就失去了这个宝藏。”70年代末,叶嘉莹回国,把顾随讲课笔记交给他女儿整理,在《顾随文集》中出版。叶嘉莹大学毕业后,曾收到顾随给她写的一封信。叶嘉莹从书橱中找出信,念道:“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假使苦水有法可传,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转蓬万里传诗音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在海军供职的丈夫辗转到了台湾,很快在彰化女中找到教职。次年8月,大女儿出生。

1949年前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很多人被怀疑为“匪谍”。1949年年底,叶嘉莹丈夫被抓走。不久,她和几位老师,连同校长也被抓去审问,有多位老师被送去了台北警备司令部。叶嘉莹虽然没被送去台北关押,却失去了工作和宿舍。此后,叶嘉莹寄居在亲戚家。晚上睡在客厅走廊上,别人午休时只得抱着孩子在树荫下徘徊。后来搬出亲戚家迁入台南一处住所。那时期,她写的诗充满悲苦和忧伤:“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几年后,丈夫被放了出来。叶嘉莹和家人去到台北。不久,台湾大学、辅仁大学请她去任课,那时她已经兼了淡江大学的课。白天三所大学,晚上还有夜间部和电台,非常辛苦,但她一上讲台就神采飞扬。此时的叶嘉莹,生活开始安定,少了一些悲愁,也逐渐由一个教师向学者转变。

1966年是叶嘉莹的转折之年。叶嘉莹被邀请赴美讲学。哈佛大学远东系的海陶玮教授正研究陶渊明,也邀请她到哈佛研究讲学,成就了一段合作著述的佳话。1969年,叶嘉莹46岁,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和家人也定居于温哥华。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她要用英语向西方学子讲述中国诗词。每晚做完家务,不得不查字典到凌晨两三点。

“修辞立其诚。尽管我英文不好,但是我很真诚地告诉他们我的感动。”或许情感是不需要翻译的,选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叶嘉莹讲《周易》,一个洋学生听了,每天回去算一卦,第二天又来听。但是,用英语讲中国诗歌毕竟只能蜻蜓点水。叶嘉莹时时被这种“束缚感”困扰。1970年,她写了一首绝句,表达了这种苦闷:“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匐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馀生。”

谁知散木有乡根

1977年,叶嘉莹回大陆旅行,沿途见有人读唐诗,导游也能背诵名篇佳句,她大为惊喜,慷慨赋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她觉得,祖国的中兴之日到了。一回到加拿大,就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那是一个春日的黄昏,斜晖脉脉,落英缤纷,叶嘉莹穿过马路,把信投进了邮筒。“当时的景色唤起我年华老去的警惕,满林的归鸟也增加了我的思乡之情,让我感到回国教书应尽快实现。”

1979年,愿望终于实现。叶嘉莹先到北大讲课,后来南开的李霁野教授以师辈情谊相邀,于是她到了南开。南开校友们都还记得叶嘉莹第一次讲学的盛况:“文革”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天津许多学校的学生都赶来听课。一间可容纳300人的教室,临时增加的椅子排到了教室门口,叶嘉莹想进教室都很困难,讲完了学生还不愿意走。

叶嘉莹的学生,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耄耋老人都有。近年,她一直倡导“诗歌吟唱”,还与人合编了儿童古诗读本《与古诗交朋友》。2010年,扬州有个活动邀请她,听说与“儿童和母语”有关,她推掉几个会议就直奔扬州而去。

30年来,叶嘉莹每年往返于天津和温哥华之间,其余时间在世界各地讲学。1997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的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如今已颁发了十七届。

以前有人问她,像这样飞来飞去飞不动时有何打算?她答:不行就回加拿大住进养老院。现在,她不用去养老院了。南开大学校内,数学大师陈省身故居旁,一个500平方米的四合院已经封顶,这是海外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友人与南开大学合资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一生奔走各地,积极推广古典诗词的叶嘉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文学名著 网络文学 叶嘉莹 养生秘诀 2014年08月28日 09:1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