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历史 > 正文

盘点古代另类嫁妆 古人结婚也不易

金秋是结婚佳季,新郎新娘结婚,嫁妆往往必不可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嫁妆大多是一对枕套或两床被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如今的嫁妆则是五花八门:从房子、车子到家电几乎无所不包……嫁妆始于何时?中国古代有嫁妆吗?嫁妆始于春秋时期:《诗经》已有记载“以尔车来以…

金秋是结婚佳季,新郎新娘结婚,嫁妆往往必不可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嫁妆大多是一对枕套或两床被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如今的嫁妆则是五花八门:从房子、车子到家电几乎无所不包……嫁妆始于何时?中国古代有嫁妆吗?



嫁妆始于春秋时期:《诗经》已有记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嫁资”。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出现。文学名著《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那时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民间也已普及。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

随后的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如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经考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即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也叫“奠雁”。

“另类”嫁妆无奇不有:丫环棺材板凶服压箱底皆为嫁妆

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清人徐珂的另类文学作品《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从史料来看,古代嫁妆的类别和现代差别并不大,但古代还有几种特殊嫁妆,现在已见不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过门。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仍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其实,把女子当嫁妆并没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另类是把凶服、棺材这些与喜庆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嫁妆。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算是棺材板了。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如在过去的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叫“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可以让新婚夫妇看后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嫁给皇帝也要置办嫁妆:汉惠帝娶妻“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

到了西汉,陪送钱财已成当时男女结婚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女方家要准备嫁妆,男方家要准备聘礼,即便皇帝娶老婆(皇后),都得给老丈人家一笔丰厚的聘礼。据《晋书·礼志下》记载,西汉初年的刘姓皇家有这么一个规矩:“聘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马四匹。”汉代200斤黄金,相当于现代49600克,以目前每克360元的较低价来算,这笔聘礼多达1785.6万元人民币,但有时候实际开支还要大大超过此标准,如汉惠帝刘盈娶鲁元公主时,“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对应的,女子嫁给皇帝,即当皇后也会要置办一套嫁妆,但置办的花费全由皇帝家来“埋单”。

如清朝同治皇帝载淳娶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时,阿鲁特氏的嫁妆便是宫里置办的,当时由慈安、慈禧这两宫皇太后主持,安排内务府、礼部大臣具体商议拟定。这套嫁妆多达572项,各项都是复数,如冠帽多达28顶,其中朝冠8顶、其他冠12顶、帽8顶,每顶冠帽上都镶嵌了宝石。这在《清同治大婚红档》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光绪皇帝载湉与慈禧太后侄女静芬结婚时,静芬的嫁妆也是宫里花钱置办的,多达六七百抬,仅抬嫁妆进皇宫便花了六七天时间。光绪大婚共花了黄金6900余两、白银550万两,其中用于给皇后办嫁妆的黄金达3800余两。

三国曹魏皇室嫁女“绢百九十匹”,宋代文豪苏东坡借200贯为外甥女作嫁妆

至于皇家女儿的嫁妆,同样不会少。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为什么?除了有权势地位外,其嫁妆之丰更令人刮目。

据《晋书·礼志下》记载,三国曹魏皇室嫁公主,“用绢百九十匹”,晋司马皇室则依旧例定陪三百匹绢。就此,晋武帝司马炎时于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下诏,“公主嫁由夫氏,不宜皆为备物,赐钱使足而已。”可能嫁妆全是物品不太灵活,司马炎干脆改变旧例,决定以后公主出嫁不必准备物品,给她准备足够的钱就行了。于是,嫁妆,成了“嫁资”。

与皇家相比,古代民间男女婚娶更看重钱财,并形成了一种“财婚”现象。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嫁娶虽重钱财,毕竟还会考虑对方的门第,到了五代及两宋时期,则完全以财礼的多少来考虑婚事。司马光《书仪·婚仪》中称,“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先问聘礼之多少。”有时两家还会把聘礼、嫁妆的数量、品类写进“婚姻合同”(婚契)里,以防止蒙骗。

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在宋代,女儿自打一生下来就要积攒嫁妆钱,就像今天给孩子准备将来上大学的资金一样。南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还就此告诫世人,“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

有的人家因为没有准备,到女儿出嫁时一时拿不出钱,只好如现在到银行做抵押贷款一样,把自家房子抵押出去,或是向亲朋借钱,给女儿置办嫁妆。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嫁外甥女时,便借了200贯“以为遣嫁之资”。

五代时期朝廷征收“嫁妆税”,清乾隆皇帝赐家贫宗室女“嫁妆银”

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当时流行的叫法叫“×抬”,那时没有现在的汽车运输,嫁妆都是人工抬到婆家的,故有此说,这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是一个意思。

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比较富裕的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行。因为“厚嫁”和重聘礼,古代好多穷人家的女儿因此无法及时出嫁,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也很常见。如在清代,即便在“康乾盛世”,都有不少女子因为置办不起嫁妆成了“剩女”,甚至一些皇族宗室女也苦于没嫁妆而无法出嫁。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有奏折便称,有41位宗室女因贫不能出嫁。康熙皇帝看到后,便恩赐每人银百两,供其置办嫁妆。乾隆皇帝也曾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因为嫁资、聘礼不菲,动辄多得惊人,有的朝代借此开辟新税种,收娶“嫁妆税”、“财礼税”。如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公元934-965年)便曾收“嫁妆税”,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婚姻之形态下》中所谓“五代后蜀遣嫁妆奁有税”,就是这个意思。

“彩礼税”出现于元朝,《元典章·户部八》上“聘财依例投税案”条,专门解释此税种的细则。忽必烈(元世祖)当皇帝的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曾有人家收到婚嫁财礼绢匹未上税,被当做偷漏税对象拘了起来。此案例上报中央财税主管部门后,遂作出统一规定,以后财礼要“验价收税,遍行各路照会”。

可见,古代结婚也不易!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文学名著 另类文学 古代嫁妆 民俗 2014年08月28日 08:4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