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莫言:翻译家的情感投入应与作家一致

有人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有些道理。中国文学网中了解到: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然而,中国文学若不经过汉学家、翻译家的努力,那么它作为世界文学的构成部分就很难实现。如同一件商品肯定是有价值的,但这件商…

有人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有些道理。

中国文学网中了解到: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然而,中国文学若不经过汉学家、翻译家的努力,那么它作为世界文学的构成部分就很难实现。如同一件商品肯定是有价值的,但这件商品如果不与购买者发生联系,商品的价值就难以实现。这两年,围绕翻译问题,有很多争论,有各种说法。有争论是件好事,争论得越热闹,越能促进一件事情的进步与发展。

翻译是技术问题,也是学术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要把中国文学准确地、传神地翻译成外文,应该不断加深翻译家与中国作家之间的了解,也要加深翻译家同行间的了解。关于翻译的争论,很多是技术问题,它的根本问题是学术问题。翻译的基本原则还是“信、达、雅”。有人说翻译家是“暴徒”,或是“叛徒”,我认为翻译家要做“信徒”。“信徒”符合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准确,可信。

我读过好几个版本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对其中有些细节记忆深刻。翻译家金人先生的版本里,写马烦躁不安地不断地“捯”动蹄子,后来我看到有些译本写成马烦躁不安地“移动”蹄子,虽然语言也很准确,但是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为一个读者,感觉“捯”字更加传神,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另一个细节是,小说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时,葛利高里提醒她要注意提防胯下那匹马的毛病,说那匹马喜欢低头咬骑马人的“波罗盖儿”。我们都知道“波罗盖儿”指的是“膝盖”,后来有的译本写“膝盖”。但是作为读者,我更喜欢“波罗盖儿”,这是很生动、形象的口语。将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外国语言的时候,翻译家也会面临很多诸如“捯”、“移动”,“波罗盖儿”、“膝盖”的问题。作为中国作家,我希望你们“捯”,希望你们“波罗盖儿”。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语言问题。

另一个争论是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是否需要投入情感的问题。有一些汉学家认为应该是“零度翻译”“零度情感”,把翻译当做纯粹的技术工作。而当翻译家被一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引发他内心深处情感的强烈共鸣,那么此时他的翻译就是带着情感的翻译。我还是倾向于后者。翻译家如果真的喜欢一部作品,就必定会与作家的情感建立某种共鸣,与书中人物的情感建立共鸣。这种情况下的翻译必然是情感投入的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完全的技术翻译其实并不存在。

翻译中的情感投入,应该取得与作家情感的一致性,取得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一致性,这样做的难点在于社会文化背景与语言的差别所导致的误读。作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可能会有误读,即便是中国读者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误读。作家希望传达一种意象,而读者可能品出另一种味道。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语言的魅力。我们希望翻译家在翻译时与作家的情感保持一致,即便有误读也没有关系,有时误读也是美丽的。当然,我认同翻译家应该投入感情,而这是以准确为前提的。

我非常感谢翻译家的工作。没有翻译家,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很难实现。然而,作为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明确的。我首先是为中国读者写作,甚至有些作家认为,我就是为自己而写作,这都是可以的。为自己写作,未必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为全世界人民写作,也未必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写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地保持一种个性,保持一种原创性。我在几年前就谈到,为人民写作也好,为自己写作也好,但就是不能为翻译家写作。

我们要将读者当做上帝、当做朋友,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将翻译家当做“对手”,当做“敌人”,就是要给他们制造难题,就是要让他们翻来覆去地斟酌、思虑。当然故意地制造一些翻译障碍没有必要,写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扬自己的语言风格。当某个方言、土语可能会给翻译家制造困难,但用在这里又非常恰当,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家当时的情感,有益于塑造人物性格时,还是应该用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应该为了让翻译家更方便而放弃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样得不偿失。我们也应该相信翻译家的才华和智慧,作家的作品不论具有多么鲜明的语言风格,也都能够找到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工作确实非常难,真正的翻译还是富有创造性的,这种看法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看法认为,翻译家是不能创造的,翻译家的工作是技术性的。我说的创造是有限定的,把一种有风格的语言转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时,能够比较传神地、相对应地让原作的语言风格得以呈现,这就是一种创造。

我们在阅读大翻译家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并不会对翻译家产生怀疑,我们阅读时甚至会忘掉翻译家。前几年,有很多中国翻译家翻译出来的拉美文学作品,例如马尔克斯的作品,这种语言和我们惯常见到的语言风格不一样,令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这就是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我们在读翻译成中文的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也认为原作的语言就是这样。这样一种语言,我认为也是汉语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