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深度 > 正文

“数字阅读”,一个怎样的时代?

从纸质走向数字,从看书走向读屏,从个人电脑走向手持终端,从书房走向地铁……人类的阅读方式正迎来新的革命。在这个动动手指似乎就能阅读到一切的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数字阅读能否像古登堡印刷术那样改变人类历史?上海书展期间,一场有关阅读的“全民大讨论”上演。“数…

从纸质走向数字,从看书走向读屏,从个人电脑走向手持终端,从书房走向地铁……人类的阅读方式正迎来新的革命。

在这个动动手指似乎就能阅读到一切的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数字阅读能否像古登堡印刷术那样改变人类历史?上海书展期间,一场有关阅读的“全民大讨论”上演。

“数字阅读”新态度:“我有没有被‘爽’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4月公布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的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越来越多的民众已尝试并接受“数字阅读”。

中国文学获悉,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说,当140字的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所有的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有西方学者曾悲观地预言,习惯了“碎片化”思维的人类一旦“脑残”将不可逆转。所幸,随着微信朋友圈中长文章的出现,这种担忧又出现了新的转机。

传播介质的变革是否同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态度?资深媒体人梁文道直言,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并不是在“接收”信息,而是在“消费”信息,所“消费”的重点是“我有没有被‘爽’到”。

“数字阅读”新体验:拥抱不得、抛弃不得?

早在印刷机被发明的时候,人类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就曾经有过不堪重负的焦虑,如今,数字媒介的迅猛发展让此前的焦虑有了新的“变体”。

——当6000本经典名著刻成光盘,读书的“神圣感”哪去了?

历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认为,把6000本经典文学名著刻成光盘,大多数人会觉得它“变质”了,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好书该配得上用“纸张”去呈现。没有了纸张的触感,数字阅读便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阅读的“神圣感”。

——为什么我离开手机就不安,总看手机却又觉得浪费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认为,“数字阅读”时代,人们大多拥有“两面性”:一方面,面对海量信息的巨大“诱惑”,人们迫切需要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最新资讯,快速浏览、再快速抛弃;另一方面,人们内心深处又有一种“忠贞不渝”的东西,认为唯有读纸质书才是“正经事”。这其实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焦虑”。

——哪些书能立即用来指导实践?

作家刘醒龙说,“数字阅读”让人们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于是“立竿见影”成为部分人选择阅读内容的标准;然而,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都没有必要读,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看得见疗效”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相反,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中年想来却又“越品越浓”的书。

“数字阅读”新方向:“方式还不适应,知识不会堕落”

那么,纸质阅读的下降,是否等于文化水平的下降?

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读书的下降不代表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下降,更不代表全民文化水平的下降。

许纪霖说,纸质阅读的下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大可不必惊慌,因为将来还有可能出现反弹。事实上,近来,中国人纸质书的阅读数量已经出现回升。此外,他认为,“数字阅读”并不应被排除在“阅读率”的计算范围之外,人们摄取知识的渠道应是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总和。

梁文道说,阅读的介质、工具、载体正改变着我们的所写、所读和所想,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纸质世界”可能逐渐在我们眼前崩溃,但是那又怎样?人们对知识内涵的追求永远不会堕落,无非是呈现方式还未完全适应罢了。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中国文学网 文学名著 数字阅读 2014年08月18日 09:3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